1. 計算機基礎知識
1.1 計算機發(fā)展史略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shù)字式計算機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式投入運行,它的名稱叫ENIAC(埃尼阿克),是電子數(shù)值積分計算機(The 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的縮寫。它使用了17468個真空電子管,耗電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雖然它的功能還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臺微型計算機,但在當時它已是運算速度的絕對冠軍,并且其運算的精確度和準確度也是史無前例的。以圓周率(π)的計算為例,中國的古代科學家祖沖之利用算籌,耗費15年心血,才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shù)點后7位數(shù)。一千多年后,英國人香克斯以畢生精力計算圓周率,才計算到小數(shù)點后707位。而使用ENIAC進行計算,僅用了40秒就達到了這個記錄,還發(fā)現(xiàn)香克斯的計算中,第528位是錯誤的。
ENIAC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fā)展基礎,開辟了一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有人將其稱為人類第三次產業(yè)革命開始的標志。
ENIAC誕生后,數(shù)學家馮·諾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進理論,主要有兩點:其一是電子計算機應該以二進制為運算基礎,其二是電子計算機應采用“存儲程序”方式工作,并且進一步明確指出了整個計算機的結構應由五個部分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馮·諾依曼的這些理論的提出,解決了計算機的運算自動化的問題和速度配合問題,對后來計算機的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直至今天,絕大部分的計算機還是采用馮·諾依曼方式工作。
ENIAC誕生后短短的幾十年間,計算機的發(fā)展突飛猛進。主要電子器件相繼使用了真空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guī)模集成電路和大規(guī)模、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引起計算機的幾次更新?lián)Q代。每一次更新?lián)Q代都使計算機的體積和耗電量大大減小,功能大大增強,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寬。特別是體積小、價格低、功能強的微型計算機的出現(xiàn),使得計算機迅速普及,進入了辦公室和家庭,在辦公室自動化和多媒體應用方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已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電子計算機還在向以下四個方面發(fā)展:
巨型化 天文、軍事、仿真等領域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要求計算機有更高的運算速度、更大的存儲量,這就需要研制功能更強的巨型計算機。
微型化 專用微型機已經大量應用于儀器、儀表和家用電器中。通用微型機已經大量進入辦公室和家庭,但人們需要體積更小、更輕便、易于攜帶的微型機,以便出門在外或在旅途中均可使用計算機。應運而生的便攜式微型機(筆記本型)和掌上型微型機正在不斷涌現(xiàn),迅速普及。
網絡化 將地理位置分散的計算機通過專用的電纜或通信線路互相連接,就組成了計算機網絡。網絡可以使分散的各種資源得到共享,使計算機的實際效用提高了很多。計算機聯(lián)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事,而是計算機應用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人們常說的因特網(INTERNET,也譯為國際互聯(lián)網)就是一個通過通信線路聯(lián)接、覆蓋全球的計算機網絡。通過因特網,人們足不出戶就可獲取大量的信息,與世界各地的親友快捷通信,進行網上貿易等等。
智能化 目前的計算機已能夠部分地代替人的腦力勞動,因此也常稱為“電腦”。但是人們希望計算機具有更多的類似人的智能,比如: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能識別圖形,會自行學習等等,這就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