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級和四級的區(qū)別在哪里?需要重點抓哪些方面?
答:由于四六級命題者是一致的,所以從解題思路、命題風格、文章選材而言,四六級沒有很大的區(qū)別,六級只要體現(xiàn)的難度還是在于1)詞匯,四級4200,六級5500+94個詞組。我們應該重點關注五、六級的那1300個單詞;2)語法結(jié)構(gòu),六級考試長、難句比四級多,也復雜得多。3)閱讀速度上要求不一樣。四六級一直強調(diào)閱讀速度。四級為50words/min,六級為70words/min,但在生詞含量少于3%的時候,要求六級的閱讀速度達到110words/min,即四分半鐘讀完一篇文章。我們還是應該從基礎做起,先把詞匯鞏固,這才是考試獲得高分的一個前提
2.現(xiàn)在四六級的問題總的趨勢是考細節(jié)題多呢?還是概括性的多呢?
答:四六級考試還是以細節(jié)題為主,但是能否找到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話的主旨也是非常重要的。四六級閱讀就是考兩大能力“主題和定位”。在做任何題型時,如果你感覺茫然,找不到定位信息,你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文章或者段落的主題。哪一個和文章靠的近,哪一個就是正確的答案。
3.明年四級就要實行新題型了,新增了一個新題型-快速閱讀,聽力也增加了長對話,還有其他的一些題型,對于這樣一個新的課題,培訓機構(gòu)做了哪些應對措施?如何著手研究這個新的課題?如何去指導考生們就會這樣的習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獲得了哪些成果?對于明年即將要考四級的考友有什么提前的建議呢?
陳老師:早在改革消息剛傳出之際,就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組織了全國各分校老師一起編寫符合新題型結(jié)構(gòu)的模擬試題集。并將新題型中會出現(xiàn)的新的內(nèi)容的一些解題思路和方法開始逐漸滲透至講課中,使將會考到新題型的考生能有所心理準備。
快速閱讀被命名為Skimming and Scanning,無論是掃讀還是定位本來就都是閱讀課程的重心,因此這兩個方面會因為快速閱讀的出現(xiàn)而加大權重,而聽力部分的長對話則結(jié)合了短對話和考察特點和短文的出題位置的特色綜合出現(xiàn),所以會以傳統(tǒng)的知識點結(jié)合新的模式進行研究教學,通過這樣的方式同時也能使考生在這些方面有所加強并達到考試所要求的能力水平。目前根據(jù)考試中心的樣卷而改版更新的模擬題已修改就緒,在第一時間對最新樣題的分析與出題趨勢解析,從而更好地服務廣大考生,并在新題型的研究方面也同時做到了領先于其他同類機構(gòu)。
明天改革后的新題型的難度明顯加大,并且更偏向素質(zhì)本身的考察,所以各位考生平時需要適當加強對自身英語素質(zhì)本身的培養(yǎng),而不能一味依賴于應試技巧,而兩者的完美結(jié)合將使我們真正做到無往而不利。
4.四六級改革已經(jīng)悄然進行著,對于整個CET的生死存亡,有何看法?CET會就此開始走下坡路嗎?最可能替代CET的考試又是什么?
姜老師:近段時間一定的縮水肯定是存在的,因為社會考生被分流出了考試的群體肯定在總?cè)藬?shù)上說減少了,加上改革后功能性暫時不明朗造成很多學生持觀望態(tài)度。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改革是為了純凈CET的考試對象和功能,在國家政策強有力的支持下,CET也是衡量在校大學生的英語水平的唯一全國性認可的證明。所以不管是否與文憑掛鉤,最終大學生仍然應該具備這樣的最基本的英語衡量證書,否則進入社會是沒有競爭力的。而且隨著用人單位對改革后CET分數(shù)衡量慢慢的了解以后,人們對CET的態(tài)度一定會更加理性。另外,關于替代,我覺得每種考試都有自己的功用,所以不存在實際意義上的替代。只是對于社會考生來說,沒有了CET,他們只有向PETS或者BULATS考試靠攏了。
5.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四、六級考了三四次,然后終于通過考試的?能不能介紹他們一點經(jīng)驗?
徐老師:這樣的例子有,但是很少。為什么呢?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因為我們同學往往把沒有通過的原因歸結(jié)為“只差幾分”,“運氣不好”。這樣的負面的投機取巧的心態(tài)其實非但對于考試有百害而無一利,而且也是不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表現(xiàn)。我見過的,僅有的幾個幾次失敗之后,仍然可以在絕望中尋找到希望,最終通過考試的,最終只有兩個字“堅持”。每個考生的水平不同,問題不同,方法不同,經(jīng)驗自然也就不同,但是如果可以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復習,那么天道酬勤,我們的努力和堅持終會得到回報的。
相關推薦:2010年12月英語四六級備考指導:閱讀邏輯詞匯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