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九)的正式實施,標志著國內(nèi)在打擊考試作弊方面,正式邁入了法治化的軌道。
將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了多項入罪罪名。大學生們要小心了:學生替考作弊,可能被判刑!請人代考,或者自己幫人當“槍手”,都可能撞在“槍口”上。到時的處理,遠不止“校規(guī)處分”、開除那么簡單了,輕則處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屬于“組織作弊的”,最高可以判7年徒刑!(《廣州日報》 10月25日)
組織作弊是一種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不僅擾亂了社會秩序,還踐踏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具有底線破壞的嚴重性。近年來,在高考、考研、四六級考試等大型考試中,作弊現(xiàn)象屢見不鮮,一些作弊手段囂張、性質(zhì)嚴重,造成了較惡劣的社會影響。因而,加大對組織替考等作弊行為的嚴懲,維護良好的考試秩序成為社會強烈的呼聲。在刑法規(guī)定還存在短板的情況下,通過修正案的方式新增入罪罪名,對打擊考試作弊等犯罪行為具有基礎性作用。
我國規(guī)范考試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范性文件有三類:第一類是基本法律;第二類是國務院發(fā)布的行政法規(guī),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等;第三類是有關部委發(fā)布的部門規(guī)章。從實踐中不難看出,對于組織團伙作弊的行為,行政法規(guī)幾乎對其無能為力,只能對考生作出取消考試資格等處理。在刑罰方面,修正案(九)出臺之前,考試期間通過各種方式在考場內(nèi)外傳遞信息的情形,刑法規(guī)定還是空白,尚無法作為犯罪處理,“無法可依”成為執(zhí)法困擾。
之前諸如山西忻州高考舞弊案等案例,對利用高科技工具進行舞弊的組織者,最終以泄露國家秘密罪作為定罪的依據(jù),足以表明缺乏適當罪名的尷尬。隨著犯罪分子組織作弊的手段越來越高明,執(zhí)法部門打擊起來存在很大的難度,往往要花費巨大的物力、財力和人力。付出的成本過高,也成為擺在執(zhí)法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同時,法律對替代考試當槍手之類的行為,更是沒有明確提及,往往是行政處理代替刑事處罰。學生考試作弊或者幫人當槍手,多以校規(guī)處理了之,自然難以產(chǎn)生威懾力和警醒作用。把犯罪行為按普通違法處理,或者以道德不彰進行紀律處分,其結果就是違反者對后果缺乏敬畏,甚至有恃無恐。高科技作弊形成了產(chǎn)銷一條龍,手段越來越高明,代替別人考試的“槍手”也日益專業(yè)化。不但學校的論壇里隨處可覓得替考信息,而且網(wǎng)上有大量的作弊專業(yè)組織的營銷廣告。考試作弊問題的嚴重性,亟待更強有力的處罰手段。
對于考試作弊行為,國外多采取“零容忍”態(tài)度,將其定性為“犯罪”,受到嚴厲處罰。如在韓國,2004年韓國高考史上最大的作弊丑聞發(fā)生后,因涉嫌“替考”被調(diào)查的人員達到2.7萬,替考槍手、給考生傳送答案的課外輔導機構院長等人分別被判刑。在英國法律中,替考行為屬于詐騙罪范疇,使用偽造身份證件屬較嚴重的刑事犯罪。今年5月,15名中國公民因涉嫌“替考”,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陪審團起訴。根據(jù)美國相關法律,涉案人員可能被處最高20年的監(jiān)禁和25萬美元罰金。
不難看出,盡管在刑罰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然而這些國家的一個共性是,其法律訴求的核心,都是讓跨越法律的行為付出了極高的犯罪成本,以此遏制考試作弊的沖動,并對具體的犯罪行為加強打擊,從根本上遏制作弊行為的發(fā)生。事實上,正是這種嚴刑峻法發(fā)揮了巨大的震懾效應,也為考試秩序的規(guī)范和社會的公平打下了堅實的法治基礎。從這一點來說,刑法修正案(九)的正式實施,標志著國內(nèi)在打擊考試作弊方面,正式邁入了法治化的軌道。
替考作弊入刑之后,無疑將會產(chǎn)生巨大的威懾效應,其前景令人期待。不過,從責權對等的角度來說,相關法律法規(guī)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如果能對花錢作弊的買方市場加大處罰的力度,那么效果將會更加顯著,也能體現(xiàn)法律的公平性原則。在筆者看來,一方面要在立法過程中考慮到作弊的主觀性,在考試作弊定罪中,實現(xiàn)買賣同罪的原則;另一方面,對使用專用器材的行為,應當嚴格按照適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定罪處罰。總之,做到了供需兩端的懲治,考試作弊行為才會得到根本治理。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