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計20分。
此題已考試過的范圍:
《趙威后問齊使》2次;《答李羽書》3次;《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2次;
《選擇與安排》5次;《鄭伯克段于鄢》6次;《始得西山宴游記》4次;
《香市》4次;《背影》4次;《報劉一丈書》4次;
《飲酒》3次;《白雪歌送武判官》4次;《八聲甘州》1次;
《前赤壁賦》1次;《門檻》3次;《麥琪的禮物》4次;
《寡人之于國也》3次;《五代史伶官傳序》3次;《論毅力》3次;
《燈下漫筆》3次;《馬鄰傳》3次;《往事》4次;
《氓》2次;《行路難》4次;《聲聲慢》3次;
《風波》2次;《米龍老爹》1次;《斷魂槍》2次;
《答司馬柬議書》4次;《論學問》2次;《張中丞傳后敘》3次;
《無題》1次;《鷹之哥》2次;《秋水》6次;
《今》1次;《李將軍列傳》3次;《愛爾克的燈光》4次;
《兵車行》1次;《杜陵叟》1次;《爐中煤》4次;
《天凈沙》1次;《西廂記長亭送別》2次;《囑咐》2次;
《文與可畫云當谷偃竹記》1次 《一句話》3次;《短歌行》3次;
《諫逐客書》1次;《故都的秋》2次;《寶玉挨打》1次
《從軍行》1次 《江城子》1次;《國殤》1次;
《苦惱》1次;
二、多項選擇題:共5小題,每題2分,計10分。
此題主要考過:論證方法、修辭方法、同一類體裁、同一時代作品、表現(xiàn)手法、藝術特點、現(xiàn)屬例證法的、同屬像征手法的、同屬抒發(fā)情感的、由課文中得出的某某觀點的、從課文中得出某某成語的、突出文章主旨的、同屬反詰句的、同屬近體詩的、屬于典故的、同屬于寓言性質(zhì)的、主要寫作特點的、有何暗示意義的等等。
三、詞語解釋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此題已考試過的范圍:
2003 年 10 月以前,主要考一個字或兩個字詞的解釋;2003 年以后,最多的考過五個字;但大多數(shù)是一個到三個字的。其最主要的內(nèi)容均在課后的注釋中。
四、簡析題:共5題,每小題6分,計30分。
此題前3道為課本中的題,后兩道為課本外的題。其已考過教材中的題目如下:
《秋水》1次, 《寶玉挨打》3次 《門檻》1次;
《答李羽書》1次;《我用殘損的手掌》2次;《江城子》1次;
《選擇與安排》2次;《白雪歌送五判官歸京》1次;《苦惱》1次;
《季氏將伐磚與》1次;《今》1次;《畫云當偃竹記》1次;
《風波》1次;《行路難》1次 《麥琪的禮物》1次;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1次;《氓》1次;《米龍老爹》1次;
《張中丞傳后敘》1次;《燈下漫筆》1次;《短歌行》1次;
《趙威后問齊使》1次;《愛樂克的燈光》1次;
課外的題都不是很難,答題的時候如果不會答不要空著,就根據(jù)大語課文中所學的知識慢慢分析,慢慢答,無非就是:思想感情?抒情方法?寓意?修辭方法?論證方法?有何景像?語言特點?主旨?有何成語?有何像征意義?有何啟示?人物描寫方法?人物性格特點?都有哪些表現(xiàn)手法?有何情調(diào)等等。
五、 作文:本題就1道,計30分。
此題要求寫一篇不少于600字,除不得寫成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
已考過的作文題目有:《感動》《真誠》《我與書》《期盼》《難忘的印象》《心靈關愛》《橋》《尊重》《思念》。
注意:作文就是你不會寫,也得瞎侃到 700 字。盡管要求是 600 字,但最好寫到 800 字,因為作為大學學生來說,好呆寫點東西就 1000 字左右,所以 600 字是對高中同學要求的,閱卷老師一般情況下先看寫沒寫題目,再看有沒有段落,再看字數(shù)是否超過 600 字的標記線,再看整齊與否,然后才看文章內(nèi)容。
下面我就今年的課文簡析題分析預測如下:
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進,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詳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移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請回答:
A、從這段話看出孟子實行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以民為本,保民為王。
B、寫出孟子實行王道的主要措施。答:一劃分宅基;二發(fā)展家畜;三重視家耕;四加強教育。
C、本段論述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答:排比。
2、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背鳥空之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銻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休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請回答:
A、從哲學的思想上看,這段文學的旨意是什么?答:宇宙是廣闊無限的,而個人的認識則是十分有限的。
B、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答:排比,比喻。
C、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答:類比。
3、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候,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請回答:
A、這段文字中,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答:對比論證法。
B、為什么說文章最后一段總收了全文?答:進一步點明了驅(qū)逐客卿的要害,也點中了幫秦王的要害。
C、從這里看可以體會出能夠說服秦王的關鍵是什么?答:是秦王想急于統(tǒng)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
4、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都皆宜。
請回答:
A、這里的”氣”與”言”指得是什么?答:氣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言指為文立言。
B、作者認為”氣”與”言”的關系是什么?答: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C、這里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答:類比論證。
5、《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請回答:
A、最能體現(xiàn)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答: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B、這里運用了什么論據(jù)?答:理論論據(jù)和歷史事實。
C、這里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答:對比。
6、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燃柬,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生;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
請回答:
A、這段文字的大意是什么?答:駁斥司馬光對變法的種種指責。
B、王安石反駁司馬光觀點的立論原則是什么?答:名實相符。
C、這里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答:駁斥論點的方法。
7、孔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孟子曰:”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背蓴≈當(shù),視此而已。
請回答:
A、這段話的論點是什么?答:只有具備堅韌不撥的毅力者,才能取得事業(yè)的成功。
B、整體來說這里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答:類比論證。
C、寫出這里所包孕的成語。答:功虧一簣。
8、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shù)膶W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各種的病患都有適當?shù)倪\動來治療似的!钡厍颉庇幸嬗诮Y石和腎臟;射箭有益于胸肺;綬步有益于胃;騎馬有益于頭腦;諸如此類。
請回答:
A、這段議論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答: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由學問來補救。
B、這里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答:類比論證和例證。
C、這里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答:比喻和排比。
9、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請回答:
A、這段話的大意是什么?答:交代鄭莊公母子、兄弟不知的起因。
B、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姜氏有何性格特征?答:乖戾、錯憒,以私情干政。
C、這段文字預示著全文述敘的中心線索是什么?是以莊公母子、兄弟之間爭權奪利矛盾的不斷激化和解決為中心線索的。
10、廣家世世受射。 ------ 用善騎射殺首虍多,為漢中郎。 ------ 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請回答:
A、從這里可以看李廣有何個性特點和性格特征?答:有善騎射的特點,有驍勇善戰(zhàn)的特征。
B、從這里可以看出,李廣一生主要有哪幾個方面?答:驍勇善戰(zhàn)的一生和遭遇不幸的一生。
C、有文帝的話來刻畫李廣,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答:側面描寫。
11、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贝搜噪m小,可以計諭大也。
請回答:
A、”其身正”四句話的出處是什么?答:《論語》。
B、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答:側面描寫。
D、寫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答:字面意義是:桃樹和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由于它們花艷果美,能夠吸引人們蜂擁而至,以至在樹下自然地踏出一條條不路。比喻意義是:李廣雖然不善辭令,但品性高尚、功勛卓著,所以就自然地得到了人們的普遍敬仰。普遍比喻意義:凡不是掛在口頭上,而是在實際行動中表現(xiàn)出高尚品性的人,都自然會得到人們的擁戴得敬仰。
12、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請回答:
A、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答:郭橐種樹技藝高超。
B、這里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答:正面描述、側面烘托、對比反襯。
C、作者為什么要寫郭橐駝種樹技藝高超?答:是為了后文借種樹之道來類比治國之理,闡發(fā)文章主旨。
13、攀援而登,箕踞而傲,則凡數(shù)州土壤,皆在祚席之下。其高下之勢,邪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撩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婁為類。
請回答:
A、這段文字主要描寫了什么?答:西山的高大特立。
B、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答:側面烘托。
C、這段描寫中融進了作者怎樣的人格之美 ? 答:融進了作者在補貶永州后仍堅持獨立自重、傲然不阿的人格自許和自美。
14、幸主者出,南面召見,則驚走匍匐階下。主者曰:”進!”則再拜,故遲不起;起則上所上壽金。主者固不受,則固請;主者故固不受,則又固請;然后命吏內(nèi)之,則又再拜,又故遲不起,起則五六揖,始出。
請回答:
A 這里刻畫了權貴者、干謁者怎樣的性格特征?答:權貴者貪婪、虛偽。干謁者奴顏婢膝。
B、將”故”與”固”二字反復連用有什么作用?答:鮮明有力地揭露出他們極端貪婪而又極端虛偽的丑惡心里。
C、這里運用了什么方面來暴露官場的黑暗?答:運用類型化形象勾畫人物丑態(tài)的方式。
15、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請回答:
A、根據(jù)這段文字,結合全文來看,作者寫南國之秋的目的是什么?答:襯托北國秋色彩濃,回味永的宗旨。
B、從這里可以看出全文的中心線索是什么?答:色彩濃、回味永。
C、這里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答:比喻、排比。
16、”香市”中主要的節(jié)目無非是”吃”和”玩”。臨時的茶棚,戲法場,弄缸弄甏、走繩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線戲,西洋鏡, ----- 將社廟前五六十畝地的大廣場擠得滿滿的。廟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紙,各式各樣泥的紙的金屬的玩具,爛如繁星的的”燭山”,熏得眼睛流淚的檀香煙,林拜墊上成排的磕頭者。廟里廟外,人聲和鑼鼓聲,還有孩子們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聲音,混成一片騷音,三里路外也聽得見。
請回答:
A、這段描寫屬于什么描寫?答:場面描寫。
B、統(tǒng)領全段描寫內(nèi)容的是哪一句?答:”香市”中主要的節(jié)目無非是”吃”和”玩”。
C、從全文來看,這段文字描寫有何作用?答:與后文重興香市的冷落情景構成鮮明對比,從而昭示和突現(xiàn)主題思想。
17、我們說著海嘲,海風、海舟 ----- 最后便談到海的女神。
涵說:”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艷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
杰兩手抱膝凝聽著,這是便運用他最豐富的想象力,指點著說:”她 ----- 她住在燈塔的島上,海霞是她的扇旗 ----------
楫忙問,”大風的時候呢?”杰道:”她駕著風車,狂賧疾轉(zhuǎn)的在怒濤上驅(qū)走 ----------
請回答:
A、這段文字中涵和杰所描寫的大海的性格有何不同?答:涵所描寫的是溫柔而沉靜;杰所描寫的大海是超絕革命家威嚴。
B、這里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展示大海的形象?答:用擬人的手法。
C、作者用什么手法用大海的性格象征;嗄甑拿赖?答:托物言志。
18、我看那邊的月臺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 這時我看見李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 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下次了。 ---- 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請回答:
A、總體說來,這里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方法?答:以外顯內(nèi)的白描手法。
B、作者為了刻畫父親的形象,選取了一個怎樣的獨特視角?答:兒子眼中的父親背影。
C、這里運用了哪些人物描寫方法?答:肖像、行為
19、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俗辯已忘言。
請回答:
A、全詩表現(xiàn)出詩人怎樣的心境?答:表現(xiàn)詩人棄官歸隱后超然世俗、陶醉自然、悠悠自得的心態(tài)。
B、全詩體現(xiàn)出詩人怎樣的人生哲學?答:鄙棄功名、隨順自然。
C、末尾兩句體現(xiàn)出詩人怎樣的心態(tài)?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直覺感悟心態(tài)。
20、青海長去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跛樓蘭終不還。
請回答:
A、最能體現(xiàn)主旨的是哪一句?答:不跛樓蘭終不還。
B、本詩運用了哪些抒情方法?答:借景、借事、借行為和直抒胸臆。
C、本詩表達的主旨是什么?答:將士征戰(zhàn)茺漠孤城,生活艱苦,滿懷報國抗敵的壯志。
21、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請回答:
A、詩中運用了哪些抒情方法?答:借景和直抒胸臆。
B、詩中最能體現(xiàn)以動襯靜手法的是哪兩句?答: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C、寫出詩中的對偶句。答:三四兩句,五六兩句。
2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請回答:
A、本詩運用了哪些抒情方法?答:借事、借景。
B、本詩的主旨是什么?答:抒寫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的深情。
C、本詩的寫作特點是什么?答:交抒情蘊含在敘事與寫景中,委婉含蓄。
23、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請回答:
A、寫出”年青的女郎”的喻義。答:五四后青春煥發(fā)的祖國。
B、寫出”你的殷勤”、”我的思量”的寓意。答:前者為煥發(fā)青春祖國對愛國志士的殷切召喚和期望。后者:愛國志士對青春祖國的思念和期望。
D、寫出”燃”字的象征內(nèi)涵。答:無私奉獻精神。
24、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跛,
你猜得逶火山的沉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摩,
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請回答:
A、這里反映了當時中國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答:反映出當時在軍閥統(tǒng)治下的舊中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革命高潮即將來臨。
B、“咱們的中國”指的是什么樣的中國?答:人民大眾自己當家做主的中國。
C、這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答:對黑暗中國的憎惡,對民眾革命力量的堅定信念,對理想的中國的渴望,洋溢著熱烈而濃厚的愛國主義激情。
25、怎么啦,你要死了嗎?
“是的,要死了!”鷹深深地嘆了口氣,回答說:”我美好地生活過了! ---- 我懂得什么幸福! ---- 我英勇戰(zhàn)斗過了! ----
“那有什么了不起, ----- 天嗎 ------ 空空洞洞的 ------
蛇對那自由的鳥這樣回答,它聽了那鳥這些胡言亂語,心里暗自好笑。
請回答:
A、概括”膺”的幸福觀。答:以有崇高的理想并為之英勇戰(zhàn)斗及犧牲為幸福。
B、這里的”天”有何象征意義?答:宏偉而崇高的革命理想。
C、這里綜合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方法?答:托物言志、象征、擬人化和對比。
26、對蕭蕭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林。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請回答:
A、這里寫的是什么景?答;深秋景像。
B、這里融得是什么情?答:事業(yè)無成,羈旅思鄉(xiāng)之情。
C、“紅衰翠減”用得是什么修辭手法?答:借代。
27、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 ----- 可憐白發(fā)生。
請回答:
A、詞所描寫的夢境的特點是什么?答:景象狀闊,意氣豪邁。
B、“可憐白發(fā)生”表現(xiàn)詞人怎樣的心情?答:抒發(fā)年華虛度、英雄坐老的悲憤。
C、這首詞的風格特點是:答:豪放。
28、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請回答:
A、這里寫的是什么景?答:來景。
B、這里主要運用了哪些抒情手法?答:借景抒情。
C、這段唱詞表現(xiàn)了鶯鶯怎樣的心情?答:離愁別恨。
--------------------------------------------------------------------------------
論說文部分
總體看:
1. 駁論文有《季氏將伐顓臾》、《答司馬諫議書》。
2. 開頭即引出論點有:《諫逐客書》、《五代史伶官傳序》、《論毅力》、《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季氏將伐顓臾》
一、選擇題
1. 《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本文主要體現(xiàn)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以對話形式展開駁論。
3. 孔子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來批駁冉有推卸責任的觀點,這種論證方法是:演繹法。
4. 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的道理,來仳駁冉有季氏攻顓臾尋找借口的行為,這種論證方法是:演繹法。
5. 孔子用“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和“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來駁斥冉有推卸責任的思想,這種論證方法是:類比法。
6. 出自本文的成語有:禍起蕭墻、分崩離析、季孫之憂、開柙出虎。
二、詞語解釋
1. 將有事于顓臾。事:指戰(zhàn)事。
2.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陳列,施展。列:職位。
3.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豈不,恐怕。
4.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疾:痛恨。舍曰:不說。辭:托辭,尋找借口。
5.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修:講究,完善。服:順服、歸服。
6. 蕭墻之內(nèi):宮廷之內(nèi)。
三、簡析題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1)孔子這段話駁斥冉有的什么思想?
。2)這段話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3)說明:“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的雙層喻意。
答案:
。1)駁斥冉有推卸責任的思想。
(2)引用周任的語來論證是演繹法,用兩個比喻來論證是類比法。
。3)“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的雙重喻意: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上半句喻比季氏對顓臾發(fā)動戰(zhàn)爭,下半句喻比顓臾在魯國境內(nèi)被消滅。二是將冉有、季路比喻成看管人。老虎犀牛從籠子里出來傷人,龜玉珍寶毀在匣子里,是看管人沒有盡到責任;季氏討伐顓臾,是冉有季路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