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從“結繩記事”、“刻木記事”開始的。隨著結繩記事和刻木記事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出現(xiàn)了畫圖記事。經(jīng)過一個相當長的習慣、修改、約定、規(guī)范的演進過程,產生了以字像物形為特征的文字——象形文字。
2、最古的漢字字體是甲骨文,即用尖石在龜甲或獸骨上刻出的象形文字,年代約在殷商。
3、戰(zhàn)國時間的大篆也稱金文、鐘鼎文。
4、中國文字記錄的一個重大特點,便是它獨有的持續(xù)性。
5、用竹片書寫的叫“簡策”,用木板作載體進行書寫的叫“版牘”。
6、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用樹皮等植物纖維作原料制成了“蔡侯紙”。
7、印章的產生給予印刷術發(fā)明中“印”的啟示。
8、印章的使用,創(chuàng)造了從反寫文字得到正寫文字的復制方法,為印刷術的發(fā)明在技術上解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9、隨著漢字字形的不斷演變、規(guī)范,紙、墨、筆、硯書寫工具與材料的不斷改進、發(fā)展,蓋印、拓石技術的不斷成熟、完善,以及大量生產書籍的迫切的社會需求,印刷術誕生了。
10、雕版印刷術也叫整版印刷術。
11、1900年在甘肅敦煌千佛洞中發(fā)現(xiàn)的《金剛經(jīng)》軸卷,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
12、雕版印刷的出現(xiàn),標示著印刷術的誕生。
13、宋代雕版印刷術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了一個適于手工刊刻的手寫體,為后來印刷字體——宋體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印刷、裝幀形式上由卷軸發(fā)展到冊頁;發(fā)明了彩色套印術。
14、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云軒,復制的木版水印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15、公元1041-1048年(宋),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成功地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副泥活字。
16、元朝農學家王禎創(chuàng)造了用木活字代替泥活字的印刷術,提高了印刷質量和速度。
17、王禎發(fā)明了輪轉排字盤,他寫成《造活字印書法》一書,成為世界上最早講述活字印刷術的專門文獻。
18、對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有空出改進和巨大發(fā)展的是朝鮮和歐洲,尤其是德國人谷騰堡,他是現(xiàn)代印刷術的創(chuàng)始人。
谷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內容包括:制作活字的材料為鉛、錫、銻合金;制出了油性墨;用木料制作出手動的垂直螺旋印刷機,將傳統(tǒng)的“刷印”方式改為“壓印”方式。
第二章
1、印刷定義: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將原稿或載體上的文字、圖像信息,借助于油墨或色料,批量地轉移到紙上或其他承印物表面,使其再現(xiàn)的技術。
2、印刷的五大要素:原稿、印版、承印物、油墨、印刷機械
3、原稿指被印刷復制的對象,傳統(tǒng)的原稿為各類載體上的圖文信息。
4、原稿是制版、印刷的基礎。沒有原稿,印刷就無法進行。原稿質量的好壞、類型的不同,不僅直接影響到印刷品的質量,而且也影響到印刷工藝的選擇。
5、原稿按內容形式分:線條原稿、連續(xù)調原稿。
6、原稿按所用載體是否透明分:透射原稿、反射原稿。
7、按原稿的色分:彩色原稿、黑白原稿。
8、若將傳統(tǒng)原稿定義為硬件形式原稿,則目前印刷復制的原稿還包括媒體原稿和軟件形式原稿。
9、對于連續(xù)調原稿,尤其是透射原稿的鑒別:(1)密度是否適中。原稿中的高光部分,影像清晰,不是一塊無層次的色塊,只有輝光部分才可以沒有層次。一張好原稿無論是高光部分,還是暗調部分都有層次,中間調部分的層次也很豐富,而且具有高清晰度和低顆粒性。(2)反差:原稿的最亮到最暗部分的密度之差稱為原稿的反差。反差大,層次就少;反差小,顏色便不飽各、不鮮艷、層次也出不來。
10、對于連續(xù)調原稿中的反射原稿的質量鑒別,如對一幅彩色照片的鑒別:看照片的整個畫面是否偏色。彩色照片要在自然光或接近日光色溫的標準光源下觀察。
11、印版是用于傳遞油墨至承印物上的印刷圖文載體。印版上吸附油墨的部份為印刷部分,也稱圖文部分;不吸附油墨的部分為空白部分,也稱非圖文部分。
12、印版依印刷部分和空白部分的相對位置的高低和結構不同,可分為凸版、平版、凹版和孔版四類。常規(guī)印刷可依這四類印版分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
13、凸版:是圖文部分明顯高于空白部分的印版,圖文部分處于一個平面。
14、平版:是圖文部分與空白部分幾乎處于同一平面的印版。但兩者的化學性質不同,圖文部分親油,空白部分親水。
15、凹版:是圖文部分明顯低于空白部分的印版,空白部分在同一平面上。
16、孔版:是一種圖文由大小不同的孔洞或大小相同但數(shù)量不等的網(wǎng)眼組成,可透過油墨的印版。
17、油墨是在印刷過程中被轉移到紙張或其他承印物上形成耐久的有色圖像的物質。
18、油墨是由色料、連結料、填充料與助劑組成的均勻混合物,是具有顏色和一定流動性的漿狀膠粘體。
19、油墨的三個重要性能:顏色、流動性、干燥性。
20、印刷油墨正向著“無素、快干、高速、多色和功能化”的方向發(fā)展。
21、承印物是指接受油墨或其他粘附色料后能形成所需印刷品的各種材料。
22、承印材料和施印材料是印刷所需的主要材料。最常用的承印物是紙張,而施印材料最主要的是油墨。
23、紙張一般由植物纖維、填充料、膠料和色料組成,其中植物纖維是紙張的主體。
24、根據(jù)重量不同,紙張可分為:紙、紙板。通常250G/M2以下稱為紙,250G/M2以上稱為紙板。常用印刷用紙和紙板主要指印刷報刊、書籍、畫冊、票證等所用的紙張。(1)新聞紙:俗稱白報紙,主要用于印刷報紙和一些質量要求較低的期刊、書籍。(2)膠版印刷涂布紙:俗稱銅版紙。有單面銅、雙面銅兩種。
25、紙張形式分為:平板紙、卷筒紙。平板紙的尺寸指的是紙張的長和寬,卷筒紙的尺寸一般指幅寬。
26、通常標準尺寸的紙張以長邊方向對折成幾個同等尺寸的小張,就叫幾開本或幾開。
27、定量:指的是單位面積的重量。一般以每平方米面積的紙張重多少克米表示。(G/ M2)
28、令量指每500張全張紙的總重量。(KG)
29、印刷機械是指用于生產印刷品的機器、設備的總稱。
30、印刷技術的分類:壓力印刷、無壓印刷。
31、壓力印刷分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
32、無壓印刷分:靜電印刷與激光印字、熱敏印刷、磁性印刷、離子沉積印刷、噴墨印刷。
第三章
1、我國采用以號數(shù)制為主,點制為輔的計量單位。
2、號數(shù)制分為三個系統(tǒng),即4號字系統(tǒng)、5號字系統(tǒng)和6號字系統(tǒng)。
3、活字大小亦可用“點”作為專用尺寸,縮寫為“P”。
4、照排文字大小以“級”衡量,用“K”表示。每一級等于0.25毫米
5、計算機排版系統(tǒng)中文字大小的單位基本與活字的規(guī)格相同,采用號數(shù)制或點數(shù)制。
6、拉長、壓扁的變形率為10%、20%、30%、40%四種,以1至4號來區(qū)別。英文的變形字與中文相同。如植字為長1,即是將整個字縮窄10%,其高度不變,呈長形字。而扁字則相反,扁1是縮扁10%,其寬度不變。
7、激光照排機習慣稱為第四代照排機,全稱是電子計算機激光照相排版系統(tǒng)。
8、印刷品中除了文字、符號以外的版面印刷部分,都可稱為圖像。
9、彩色圖像復制過程中的三要素:階調層次、顏色還原、清晰度。
10、像素是構成圖像的基本單元。
11、階調的定義是,在圖像信息還原中,一個亮度均勻的面積的光學表現(xiàn)。
12、圖像上從最亮到最暗的一系列密度等級稱為圖像層次。
13、連續(xù)調是色調值連續(xù)漸變的畫面階調。明亮階調稱為亮調,黑暗階調稱為暗調,介于亮調和暗調之間的階調稱為中間調。
14、網(wǎng)目調依加網(wǎng)的方式不同,可分為調幅網(wǎng)目調和調頻網(wǎng)目調。
15、調幅網(wǎng)目調:單位面積內網(wǎng)點數(shù)不變,通過網(wǎng)點大小來反映圖像色調的深淺。對應于原稿色調深的部位,復制品上網(wǎng)點面積大,空白小,則接受油墨多;對應于原稿色調淺的部位,復制品上網(wǎng)點面積小,空白大,因而接受油墨也少。
16、網(wǎng)點面積覆蓋率:專指印刷時單位面積內油墨覆蓋率。用“成”來表示。
17、每厘米寬度內排列的網(wǎng)點數(shù)稱為網(wǎng)點的線數(shù)。網(wǎng)點線數(shù)愈高,圖像細微層次表達得愈精細。
18、調頻式網(wǎng)目調在單位面積內網(wǎng)點的大小不變,通過網(wǎng)點的疏密來反映圖像的密度大小。網(wǎng)點刻度大反映圖像的密度大,網(wǎng)點稀疏則圖像密度小。
19、彩色印刷品的印制過程,就是運用光學和色彩原理,把彩色圖像用全色感光材料和各種濾色片,分解為黃、品紅、青、黑四色分片,由連續(xù)調變?yōu)榫W(wǎng)目調,制成相應的印版,打樣或上機印刷時一色一色地疊印在承印物上,合成為與彩色原稿圖文、色彩相同的復制品。從色彩的角度講,印前圖像信息處理,是對彩色原稿色彩分解的過程,而印刷則是對彩色原稿色彩合成的過程。
20、三原色光:紅光、綠光、藍光。
21、補色光:兩種色光相加得白光,則這兩種色光互為補色光。
22、色料的三原色:黃色、品紅色、青色。
23、兩種色料相加得到黑色,則這兩種色料互為補色。
24、色光混合又稱加色法混合。
25、通常把分色過程理解為色的分解過程,而疊印過程理解為色的合成過程,其中間過程理解為色的傳遞過程。
26、現(xiàn)在彩色印刷中多用四色印刷,也就是說,除黃、品紅、青色外還加一個黑色。
27、網(wǎng)點是印刷工藝中構成圖文的最基本的單位。
28、印版上的網(wǎng)點是在爭色的過程中通過加網(wǎng)的方法而形成的。未加網(wǎng)的分色片是連續(xù)調的,加網(wǎng)的分色片稱為半色調。
29、濾色片又稱濾色鏡或濾光器。它是一種對光譜光線能加以選擇性吸收和透射的光學媒介。濾色片對光的不同波段具有選擇性吸收的性能,即只允許透過光線中某一波段的色光,而將其他波段的色光吸濾去。濾色片的名稱以能透過光的顏色來命名。
30、利用濾色片的透光特性,把來自彩色原稿的色光加以分解,投射到感光片上即可得到所需要的分色底片,進而制作出相應的印版。
31、密度指感光片經(jīng)曝光、顯影處理成像成單位面積上銀粒的沉積量,用以表示變黑的程度。密度值的大小用密度計來測定。
32、反差:指被攝原稿或感光片影像中,最大密度與最小密度的差值。
33、照相分色就是用照相的方法通過濾色鏡將彩色原稿分解成各單色版的過程。分色后的軟片并不顯現(xiàn)顏色,只有黑白之分。
34、分完色的軟片,還需要拼版才能曬制印版。拼版的目的在于將版面和組成部分,依照版式按顏色及其位置,分別拼組成所需的分色片。
35、用電子掃描方式將彩色原稿分解成各單色版的過程,稱為電子分色工藝。
36、電子分色機又電分機,是應用光電掃描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將彩色原稿直接制成符合制版要求加網(wǎng)分色底片的現(xiàn)代制版設備。
37、電子分色機和制版照相機有兩點本質的不同:(1)電子分色機是以掃描方式進行工作,將原稿圖像的像素逐點掃描。而制版照相機是對原稿進行瞬間整體曝光,形成復制圖像。(2)電子分色機把來自原稿的光信號通過光電、電光兩次變換;而制版照相機是由光線的直接傳播來完成的。
彩色桌面出版系統(tǒng)的工藝過程:用掃描儀或攝像機對圖像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后輸入計算機,在計算機上對文字或圖像進一步編輯、修改,再進行圖文混排組版。
第四章
1、曬版是應用接觸曝光的方式,把原版上的圖文信息轉移到感光版上,經(jīng)過一定加工處理制成印刷版的工藝過程。
2、曝光是使感光材料在光的作用下發(fā)生光化學反應、獲得潛在或可見圖像的過程,它是曬版實現(xiàn)圖文信息轉移的主要過程和基本特征。曝光引起感光材料性能的變化,如粘性變化,溶解性變化、親和性變化及顏色變化等,利用這種性能變化把原版圖文轉移記錄在版面上,并以不同性能把版面區(qū)分為圖文部分和空白部分,以便進一步加工成印版。
3、建立親油的圖文基礎,目的在于:(1)使版面的圖文可見和具有新油性;(2)使曝光形成的圖文穩(wěn)定并具有一定的耐磨性;
4、建立親水的空白基礎,目的在于:(1)使版面空白總值姑印刷過程中具有斥油性,不著墨上臟;(2)使空白部分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耐磨性,達到圖文部分和空白部分在印刷過程中的相對平衡和穩(wěn)定。
5、平版膠印使用最多的是平凹版和PS版。
6、平凹版是以金屬鋅為版材。PS版以鋁板為版基。
7、光分解型感光劑用于制作陽圖型PS版。光分解型感光劑曝光之后發(fā)生光分解反應。利用陽圖片曬版,見光的部分可在顯影時去除而露出氧化鋁親水層,形成印版的空白部分。而未見光的部分感光層不發(fā)生變化,仍留在版面上而形成印版的印刷部分。
8、陽圖型PS版對原稿的適應性很強,耐印力較高。我圖使用的PS版,以陽圖型PS版為主。
9、凹版印刷表現(xiàn)圖像層次的方法與凸版、平版不同。凸版、平版印刷時片面墨層厚薄一致,只是以網(wǎng)點面積覆蓋率的大小或線畫的粗細、疏密來表達圖像的層次。凹版則不同,凹版版面印刷部位較平面來說下凹,且下凹的程度不同。凹陷越深,印刷時填墨越多,印刷后印品在這個部位的墨層亦越厚;凹陷淺,填墨量相對少,印刷品上的墨層就薄。墨層厚的部位顏色深,墨層薄的部位顏色淺。由此可見,凹印的墨層不僅比平印、凸印厚,而且還可以用墨層的厚薄來表現(xiàn)不同的顏色層次。
10、普通的照相凹印版也稱影寫版。
11、凹版印版與印版滾筒的筒體實際上為一體,即凹版印版的圖文就制作在印版滾筒筒體的表面上。
第五章
1、凸版不適合印制幅面較大的招貼畫、地圖、包裝材料等印刷品,主要應用于報紙、書刊、雜志等以文字為主的印刷品。
2、凸版印刷機由著墨裝置(往印版上涂敷油墨)、輸紙裝置(往壓機機構輸紙)、印刷機構(把印版上的油墨轉移到印張上)、收紙裝置(把印刷好的印張收集整理,堆放整齊)等組成。
3、按不同的印刷加壓方式,凸版印刷機分平壓平型印刷機、圓壓平型印刷機和圓壓圓型印刷機。
4、裝版又稱上版,是將印版按一定規(guī)格、順序裝置到印刷機上,并通過墊版等調整達到印刷質量要求的全過程。
5、擺版是根據(jù)裝訂形式和套印方法的要求,將單塊或聯(lián)塊印版按一定規(guī)范排列,組成一臺印版的過程。
6、膠印是將印版上的圖文墨層轉移到承印物上,完成一次印刷。膠印是間接印刷。
7、膠印有兩個特點:圖文部分與空白部分在一個平面上;印刷時需用水潤濕印版。
8、按承印物可分為平板紙膠印機和卷筒紙膠印機。按每臺膠印機的印刷色數(shù)又可分單色機、雙色機、四色機、六色機、八色機等。按印刷紙幅面大小可分為四開機、對開機、全張機、雙全張機等。
9、現(xiàn)代凹版是將圖文直接腐蝕制作在印版滾筒上的,這一點和平印、凸印不同。
10、絲網(wǎng)印刷:將蠶絲、尼龍、聚酯纖維或金屬絲制成的絲網(wǎng),繃在木制或金屬制的網(wǎng)框上,使其張緊固定。再在其上涂布感光膠,并曝光、顯影,使絲網(wǎng)上圖文部分成為通透的網(wǎng)孔,非圖文部分的網(wǎng)孔被感光膠膜封閉。印刷時將絲網(wǎng)油墨放入網(wǎng)框內,用橡皮刮板在網(wǎng)框內加壓刮動,則油墨從通透的網(wǎng)孔處透過,將圖文印在承印物上。
11、絲網(wǎng)印的優(yōu)點:(1)可在深顏色上再覆蓋印淺色;(2)對承印物的適應性強。絲網(wǎng)印不僅可承印平面的承印物,而且可以在各種曲面上印刷。承印物尺寸也不受限制,大可印各種大型廣告、招貼畫,小可印半導體元件、厚膜集成電路等。(3)印刷壓力小。絲網(wǎng)印版柔軟而富有彈性,所以不僅可以在紙張、紡織纖維等柔軟承印物上印刷,而且能在易損的玻璃、陶瓷器皿上進行印刷。(4)對油墨的適應性強。幾乎可以適用任何一種涂料進行印刷,如油性墨、水性墨、樹脂墨、粉體墨等,而且對顏料顆粒的細度要求低。
12、絲網(wǎng)目數(shù)用來描述單位面積絲網(wǎng)包含網(wǎng)孔的多少。
13、凹凸壓印又稱壓凹凸,是利用壓力,但不用油墨在已印刷完的印刷品上或承印物表面,壓出凹凸圖紋的一種工藝方法。
14、模切壓痕工藝是根據(jù)設計要求,使印刷品的邊緣成為各種形狀,或是在印刷品上增加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達到某種使用功能。
15、噴墨印刷特點:(1)噴墨頭與隨印物不接觸,通過噴射的形式將墨點傳遞到承印物上;(2)工藝簡單,生產周期短;(3)成本低,無污染。
16、靜電印刷是利用靜電荷的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實現(xiàn)圖文的轉移。靜電印刷是一種無壓印刷方法。
第六章
1、印后加工,是在印刷以后為了滿足使用要求和提高外觀質量,對印刷品進行加工工藝的總稱。
2、裝訂是將書刊印頁加工成冊的工藝總稱。以產品形式分類,主要有平裝、精裝、線裝、螺旋裝等。按裝訂的方法,又可分為手工裝訂、半自動裝訂和全自動裝訂。
3、平裝是書刊生產中應用最多的裝訂方法,以紙質軟封皮為特征,大多采用齊口,也有采用勒口的。
4、把書帖或散頁裝訂成冊稱訂書。
5、訂書的方法有訂縫連結和非訂縫連結兩類。訂縫連結就是用纖維或金屬絲將書貼連結成在一起,主要有騎馬訂、三眼訂、鐵絲訂、鎖線訂等多種形式。非訂縫連結是用膠把貼一貼一貼粘連在一起的方法,又叫膠粘裝訂。
6、以鐵絲在書芯的訂口連穿訂的裝訂方式稱為鐵絲平訂。優(yōu)點是書脊平整美觀、成本低、效率高。缺點是訂腳緊、書本厚時翻閱較困難,受潮后鐵絲易產生黃斑銹。
7、用鐵絲從書帖折縫中,連同封面一起,在書脊上穿過的裝訂方法稱為騎馬訂。成本低、速度快,但牢固性差,易脫落。一般用來訂薄的書刊冊子。
8、將配好的書帖用工業(yè)縫紉機沿訂口訂住的裝訂方法稱為縫紉訂。是平裝中常用的訂書方法。不會因鐵絲生銹影響訂書質量。
9、鎖線訂又稱串線訂,它是將配好的書帖逐貼按順序以線串訂成書芯的裝訂方式。此法訂的書芯牢固度好,使用壽命長。與騎馬訂一樣都不占訂口,都可以攤開放平閱讀。
10、書帖或書頁完全*膠粘劑粘合的裝訂方式稱為膠粘訂。此方法有不占訂口、閱讀方便、節(jié)約棉紗的優(yōu)點;缺點是有時易出現(xiàn)書頁脫落。
11、手工包本一般稱“五合一”包本法。即將原分散進行的折封皮、刷膠、粘封皮、包封皮和書脊刮平五個工序組合成一體。
12、平裝書的封面有有勒口和無勒口兩種。
13、表面加工就是在已完成圖文印刷的印刷品表面,所進行的再加工技術。目的在于提高印刷品表面的耐光、耐水、耐熱、耐折、耐磨的性能,增加印刷品的光澤,起到美化和保護印刷品的作用,同時也能提高印刷品的價值和檔次。
14、上光是在印刷品表面涂(或噴、印)上一層無色透明的涂料(上光油),經(jīng)流平、干燥、壓光后,在印刷品表面形成一層薄而均勻的透明光亮層的工藝。
15、上光包括全面上光、局部上光、光澤型上光、啞光(消光)上光和特殊涂料上光等。
16、覆膜是將塑料薄膜涂上粘合劑,將其與以紙為承印物的印刷品,經(jīng)橡皮滾筒和加熱滾筒加壓后粘合在一起,形成紙塑合一的產品。
17、將借助于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使金屬箔或顏料箔燙印到印刷品或其他承印物上,以增加裝飾效果的方法稱為燙箔,俗稱燙金。也稱為燙印電化鋁。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