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變化是臨床護理的一項重要觀察指標,有助于昏迷、驚厥、休克、中毒等患者的病情判斷。尤其是對顱腦病變的患者,可以判斷顱內病變的部位。動態(tài)、及時、有效的觀察瞳孔變化,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疾病的先兆,抓住最佳救治時機,而且可以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一、觀察瞳孔的方法
1.自然光線下:囑神志清楚患者目視前方,對不能配合的患者,觀察者可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將患者上下眼瞼分開,觀察患者瞳孔是否等大,形狀是否等圓。
2.直接對光反射:囑患者目視前方,觀察者一手持手電筒從外向內移動照射,觀察瞳孔受到光線刺激后的反應(靈敏、遲鈍、消失),移開電筒后觀察瞳孔是否迅速復原。
3.間接對光反射:囑患者雙眼睜開,兩眼之間用手遮擋,用手電筒從外向內照射一側瞳孔,同時觀察另一側瞳孔的對光反射。
二、引起瞳孔改變的原因
1.腦缺血缺氧
2.廣泛性的嚴重顱腦損傷
3.腦疝
4.中腦病變
5.腦橋損壞
6.原發(fā)性的延髓、頸髓病變
三、觀察瞳孔變化的臨床意義
1.雙側瞳孔散大,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消失,伴視力完全喪失,神志清楚,表示雙側視神經受損,見于視神經炎、多發(fā)性硬化等。
2.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伴有昏迷,表示中腦動眼神經核受損,小腦扁桃體疝,見于顱內壓增高癥及臨終前。
3.一側瞳孔散大,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若神志清楚多表示動眼神經損害,伴有昏迷以及對側肢體癱瘓者,表示中腦損害。
4.一側瞳孔散大,直接對光反射消失或間接對光反射存在,常伴有視力障礙,表示原發(fā)性視神經損害,見于原發(fā)性視神經炎。
5.一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伴有意識障礙者,表示顳葉溝回疝。
6.雙側瞳孔縮小,表示大腦皮層和腦干的損害。見于藥物中毒(如冬眠靈、巴比妥類、抗精神病、抗癲癇藥物)、流腦、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或橋腦出血。
7.一側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遲鈍,表示動眼神經受到刺激,應注意區(qū)別是單側瞳孔縮小還是對側瞳孔擴大。
8.一側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靈敏,表示顱底損害,并波及頸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叢。
9.雙側瞳孔不等大,時大時小,左右交替,形狀不規(guī)則,表示腦干病變,尤其是中腦受損明顯。幾種疾病的瞳孔改變。
四、不同部位顱腦疾病的瞳孔變化
1.小腦幕切跡疝:患側動眼神經受刺激→患側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遲鈍;病情進展,患側動眼神經麻痹→患側瞳孔逐漸散大→直接間接對光反射消失,眼瞼下垂,眼球外斜。腦疝進行性惡化→對側動眼神經因腦干移位受到推擠→相繼出現(xiàn)雙側瞳孔散大固定,對光反射消失。
2.大腦顳葉溝回疝:先在小腦幕切跡處壓迫動眼神經→瞳孔先縮小,光反射遲鈍→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3.中腦腫瘤壓迫動眼神經:一側瞳孔散大,眼瞼下垂,外斜視、復視、調節(jié)反射消失。
4.顱底腦膜出血:刺激動眼神經→一側瞳孔縮小→霍納氏綜合征:瞳孔縮小,眼裂變大,眼球內陷,上瞼下垂,患側面部無汗。
5.癲癇:發(fā)作時,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發(fā)作后瞳孔大小以及對光反射可以恢復正常。
6.嗎啡,有機磷中毒:針尖樣,小于1mm。
7.顱腦外傷:先縮小,后散大,常預示病情加重。
8.死亡前的瞳孔狀態(tài):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點擊下方鏈接領取[初級護師]真題/考點/模擬題等資料>>>
更多護師資料可加微信wantiku229免費領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