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概述及病因
概述
休克是由于多種致病因素造成有效循環(huán)血量絕對或相對不足,導致機體組織和臟器特別是重要臟器的微循環(huán)灌注不足、細胞代謝紊亂和功能障礙而產生的臨床綜合征。有效循環(huán)血量是指在機體心血管系統(tǒng)中運行的血液量,受以下因素影響: ① 充足的血容量。② 有效的心搏出量。③ 適宜的周圍血管張力。任何原因使三者之一發(fā)生異常改變,超出機體的代償能力,均可引起有效循環(huán)血量的銳減,產生休克。典型臨床表現是神志煩躁或淡漠、面色蒼白或發(fā)紺、皮膚濕冷、脈搏細速、呼吸淺促、血壓下降、尿量減少以及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等。
病因與分類
、 低血容量性休克: 急性大出血造成的失血性休克;嚴重脫水引起的失液性休克。創(chuàng)傷性休克屬于低血容量性休克。② 感染性休克: 嚴重感染造成心肌損害、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以及毒素對組織細胞的直接損害等綜合作用引起的休克。③ 心源性休克: 常繼發(fā)于嚴重心臟病變,導致心排血量急劇減少而發(fā)生的休克。④ 神經源性休克: 劇痛、腦脊髓損傷、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圍血管擴張,有效血容量相對減少而產生的休克。⑤ 過敏性休克: 當機體接觸致敏物質時,引起體內釋放大量過敏活性物質,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而產生休克。
休克病人的治療要點
治療要點治療的關鍵是盡早去除病因,盡快恢復有效循環(huán)血量,改善微循環(huán),糾正代謝紊亂,維護重要臟器功能,恢復機體正常代謝。
1緊急處理① 積極處理導致休克的原發(fā)病和創(chuàng)傷。② 保持呼吸道通暢,早期間歇給氧。③ 采取休克體位(中凹位),即頭和軀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減輕呼吸困難。④ 注意保暖,減少搬動,骨折給予固定,疼痛劇烈的病人必要時應用止痛劑。
2補充血容量抗休克的基本措施。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先快速輸入擴容作用迅速的晶體液,改善微循環(huán),然后再輸入擴容作用持久的膠體液。對失血性休克病人應盡早輸入全血。
3積極處理原發(fā)病由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在恢復有效血容量后,多需手術治療原發(fā)病,有時需在抗休克的同時實施手術。
4糾正酸堿平衡紊亂休克嚴重、酸中毒明顯、擴容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使用堿性藥物糾正,常用5%碳酸氫鈉溶液。
5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包括血管收縮劑、血管擴張劑及強心劑,是搶救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血管擴張劑是常用的血管活性藥物,可解除小動脈痙攣,改善微循環(huán),但可使血管容量相對增加,導致血壓不同程度下降,故在血容量基本補足時使用;血管收縮劑使小動脈收縮,升高血壓,但可加重組織的缺氧,使用時應慎重,主要用于過敏、麻醉等引起的血管床擴大所致的休克或擴容后血壓持續(xù)偏低時小劑量短時間使用,也可與血管擴張藥配合應用;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應使用強心劑,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
6維護重要臟器功能① 糖皮質激素: 具有抗炎、抗毒素、抗過敏、抗休克及減少心肌抑制因子釋放等作用,采用大劑量短療程突擊療法,用于各種類型休克。② 促進代謝藥物: 如三磷酸腺苷(ATP)、輔酶A、細胞色素C等,可增加能量供應,改善重要臟器功能。③ 利尿劑: 適用于休克伴尿少的病人,常用呋塞米、利尿酸等。④ 抗凝療法: 常選用肝素、阿司匹林等藥物,以防治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相關推薦:
歷年執(zhí)業(yè)護士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題庫估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