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9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考點精選匯總
濕邪的性質(zhì)及致病特點
1、濕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著、黏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
濕為長夏的主氣。長夏,即夏至到處暑 5 個節(jié)氣,又稱“季夏”。時值夏秋之交,陽熱尚盛,雨水且多,熱蒸水騰,潮濕充斥,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jié)。若濕氣淫勝,傷人致病,則為濕邪。濕邪為病,長夏居多,但四季均可發(fā)生。濕邪傷人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濕病證。
外濕病證,多由氣候潮濕、涉水淋雨、或居處潮濕、水中作業(yè)等環(huán)境中感受濕邪所致。
2、濕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征
濕為重濁之邪,屬陰,其性黏膩、停滯、彌漫,其傷人多隱緩不覺,易導致多種病變。
(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易傷陽氣:濕與水同類,故屬陰邪。陰邪侵入,機體陽氣與之抗爭,故濕邪侵入,易傷陽氣。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外感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從而使水濕內(nèi)生、停聚,發(fā)為泄瀉、水腫、痰飲等。所以說濕易損傷脾陽。
(2)濕性重濁:“重”,即沉重、附著。濕邪致病,常出現(xiàn)以沉重感及附著難移為特征的臨床表現(xiàn),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著難移等。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束布帛。濕邪阻滯經(jīng)絡關節(jié),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jié)疼痛重著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著難移,稱之為“濕痹”或“著痹”,“濁”,即穢濁。
濕邪為患,易出現(xiàn)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清的特征。如濕濁在上,則面垢、眵多;濕濁下注,則小便渾濁或滯澀不利、婦女白帶過多;濕滯大腸,則大便溏泄、下痢膿血;濕邪浸淫肌膚,則可見濕疹浸淫流水等。
(3)濕性黏滯,易阻氣機:“黏”即黏膩不爽:“滯”,即停滯。濕邪致病,其黏膩停滯的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癥狀的黏滯性。濕邪為患,易呈現(xiàn)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滯不爽的特征,如濕熱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證的小便滯澀不暢,以及汗出而黏、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膩等。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氣不行則濕不化,膠著難解,故濕邪為病,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或纏綿難愈。如濕溫、濕疹、濕痹、著痹)等,皆因其濕邪難除而不易速愈,或反復發(fā)作。三是易阻氣機。因濕為重濁之邪,故傷人最易留滯于臟腑經(jīng)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jīng)絡阻滯不暢。如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膈滿悶;濕阻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則脘痞腹脹,食欲減退;濕停下焦,腎與膀胱氣機不利,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等。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邪類水屬陰而有趨下之勢,故濕邪為病,多易傷及人體下部。如水腫、濕疹、腳氣等病以下肢較為多見,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小便渾濁、泄瀉、下痢、婦女帶下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但易傷人體下部的病邪尚有寒邪。
相關推薦:
【免費領取】2019年執(zhí)業(yè)藥師海量備考資料
2019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中藥學綜合知識》復習筆記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