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和一幫朋友卡拉OK。興致高漲之時,我一把拉起老公,跳到沙發(fā)上高唱莫文蔚的《愛情真?zhèn)ゴ蟆。眉來眼去之間,全然忘了女兒正氣鼓鼓地站在一邊。幸好在場的還有單身的小萱阿姨,趕緊摟住小姑娘安慰說:“不急,不急,等會兒小姨跟你一起唱《老鼠愛大米》!”
節(jié)后聊起這一段,同事們?nèi)家荒槺梢,紛紛痛斥我“有異性沒母性”,隨后又樂顛顛地顯擺起他們自家的樂和事。這個說“原來是閨女和她爸搶我,現(xiàn)在是我和閨女搶她爸”;那個說“我左邊的半個擁抱是老公的,右邊的半個擁抱是兒子的”。最終嘻嘻哈哈笑成一片。
注意到了嗎?這可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興致勃勃地與人分享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甜蜜時刻,卻很少有伴侶大張旗鼓地宣揚夫妻間的美滿生活。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父母、對子女的親情故事經(jīng)常被文人墨客大力謳歌,而相比之下,有了孩子之后的夫妻之情、伴侶之愛,能夠見諸筆墨的就少了很多。即便有,也是“同甘”的少,“共苦”的多,似乎兩口子就是用來一起倒霉的,缺少了兵荒馬亂、顛沛流離,就沒什么值得說了。
就連我們這些天天做親子輔導(dǎo)、號稱深諳家庭幸福之道的專業(yè)人士,其實也不例外。
作為家庭治療的一個基本知識點,我們都接受“孩子是夫妻恩愛的最終受益人”這個觀點,也都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間最理想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一個美好的等腰三角形”,但具體到生活中呢?
我們卻和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父母一樣,很少能在孩子面前,坦坦蕩蕩地與伴侶表示親昵。說不清楚究竟是不敢?不愿?還是不好意思?總之就是不習(xí)慣——集體無意識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無聲無息卻深入骨髓。我們總是在每一個來不及思考的瞬間,就選擇了和父輩們同樣的行為習(xí)慣。
而平日的工作又讓我們十分清楚:當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她的“秘密情人”,會給這個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反之父親也是一樣。專業(yè)上,我們把那種“父母一方在同孩子的關(guān)系中尋找心理滿足”的情況稱作“情感亂倫”。這里的“滿足”,包含的意義很廣泛,比如支持、親密、“被需要”的需要、相互侵擾的需要,等等)。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婆媳問題。經(jīng)常在媒體上看到有專家分析類似事件,認為是婆婆需要關(guān)注和安慰,做媳婦的應(yīng)該給與理解——畢竟人家養(yǎng)了這么多年的兒子最終跟了你,換作是誰都會多少感到失落。
可惜,如此的解決方案,結(jié)果就是懂事的媳婦忍了、讓了,無私貢獻出自己的丈夫——大不了咱自己生個兒子!于是20年后,同樣的故事再次上演,當初的媳婦終于熬成了婆,自然對新進門的媳婦橫眉冷對——誰讓你來搶走我的至愛之人?
說到底,看似死結(jié)的婆媳問題,關(guān)鍵是讓婆婆趕緊開悟,好好去愛她自己的那個老頭;而現(xiàn)在還是媳婦身份的媽媽們,如果你感到被老公忽視或冷落,就請勇敢地面對你們兩人之間的問題,底氣十足地從你的男人那里找回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把幸福生活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知道,這些道理都是說著容易做著難。上一年給雜志做心理問題解答,經(jīng)常收到父母的來信,問我怎樣跟孩子解釋,“為什么爸爸媽媽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卻要自己一個人睡?”我每次給出的答案,也都是,“因為爸爸媽媽很相愛,才可以更好地愛你啊!”
可現(xiàn)實呢?眼瞅著,這個夏天我家的大小姐也要滿5歲了,也要面對分床的大難題了。到時候,我會坦率地告訴她“以后你也會遇上自己喜歡的人,也會希望每天有些時間不被打擾,可以兩個人單獨在一起”嗎?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