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習動機
1.學習動機的含義與結構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tài)。
(1)學習需要與內驅力: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它的主觀體驗形式是學習者的學習愿望或學習意向。
(2)學習期待與誘因: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 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2.學習動機的種類
根據(jù)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分為高尚的與低級的動機。根據(jù)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以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根據(jù)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3.學習動機的理論
(1)強化理論
(2)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實現(xiàn)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chuàng)造的需要。
(3)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愿望或趨勢。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個體的成就動機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4)成敗歸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4.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yǎng)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yǎng)學習動機。
5.學習動機的激發(fā)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2)根據(jù)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