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2017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綜合素質(zhì)》考點匯總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綜合素質(zhì)考點:邏輯思維能力(二)
——簡單命題及其推理
根據(jù)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的要求,《小學綜合素質(zhì)》邏輯思維能力這一節(jié)需要掌握比較、演繹、歸納的基本方法,準確判斷、分析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
一、簡單命題的分類
簡單命題又稱直言命題,是斷定事物具有某種屬性的命題。簡單命題是句子結構最為簡單的命題,其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且不再包含其他命題。例如①地球是圓的;②劉翔是奧運冠軍。這兩個例子就是兩個簡單命題。而“如果你認真學習完這本書,你就能考上公務員”則不是簡單命題.因為這個命題可以拆分為“你認真學習完這本書”和“你能考上公務員”兩個簡單命題.它實際上是我們之后要學習的“復合命題”。
常見的簡單命題主要有以下六種:
(1)全稱肯定命題
全稱肯定命題是斷定所有對象都具有某種性質(zhì)的句子,其邏輯形式是“所有S都是P”。如“所有人都會死”。
(2)全稱否定命題
全稱否定命題是斷定所有對象都不具有某種性質(zhì)的句子,其邏輯形式是“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孩子都沒有哭”。
(3)特稱肯定命題
特稱肯定命題是斷定有的對象具有某種性質(zhì)的句子,其邏輯形式是“有的S是P”。如“有的學生是好學生”。
(4)特稱否定命題
特稱否定命題是斷定有的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zhì)的句子,其邏輯形式是“有的S不是P”。如“有的學生不是好學生”。
(5)單稱肯定命題
單稱肯定命題是斷定特定的某個對象具有某種性質(zhì)的句子。其邏輯形式是“某個S是P”或“a是P”。如“劉翔是運動員”。
(6)單稱否定命題
單稱否定命題是斷定特定的某個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zhì)的句子,其邏輯形式是“某個S不是P”或“a不是P”。如“小明不是北京人”。
二、簡單命題的真假
對簡單命題我們是直接以事實為根據(jù)來判定其真假。例如“有的動物已經(jīng)滅絕了”這個命題符合事實,因此為真。
由于簡單命題的真假是由其主項(S)和謂項(P)的關系決定的,因此具有相同的主項和謂項的簡單命題之間在真假方面也存在著必然制約關系,這種關系就叫 作簡單命題之間的對當關系.主要包括矛盾關系、(上)反對關系、下反對關系和從屬關系。根據(jù)對當關系,可以從一個命題的真假推斷出與它具有相同主項和謂項 的命題的真假。下面分別介紹這幾種關系及其推理。
(1)矛盾關系及其推理
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命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不能同真,就是說當其中一個命題為真時,另一個命題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說當其中一個命題為假時.另一個命題必真。
簡單命題的六種類型恰好是三組矛盾關系:“所有S是P”與“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與“有些S是P”:“a是P”與“a不是P”。
如果兩個命題具有矛盾關系,則稱一個命題是另一個命題的矛盾命題。可以從一個簡單命題為真推出其矛盾命題為假,也可以從一個簡單命題為假推出其矛盾命題為真。
如“所有的人都去春游”和“有人不去春游”是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如果“所有人都去春游”是真的.那么“有人不去春游”就一定是假的。
當直言命題前面加上“并非”時,為負直言命題,與原命題具有矛盾關系。因此,負直言命題與原命題的矛盾命題等值。即:
并非“所有A是B”=“有些A不是B”;
并非“有些A不是8”:“所有A是B”。
并非“所有A不是8”=“有些A是B”;
并非“有些A是B”;“所有A不是B”。
并非“a是B"="a不是B”;
并非“a不是B”;“a是B”。
這兩種等值命題之間的轉化規(guī)律可簡記為:“所有”和“有些”互換,“是”和“不是”互換。例如.并非“所有人都去春游”=“有人不去春游”。
(2)反對關系及其推理
具有反對關系的兩個命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但是可以同假。
不能同真,就是說當一個命題為真時,另一個命題必定為假;可以同假就是說當其中一個命題為假時,另一個命題的真假情況不能確定.可真可假。
具有反對關系的命題主要有三組:“所有S是P”與“所有S不是P”:“所有S是P”與“a不是P”:
“所有S不是P”與“a是P”。
如“所有人都去春游”和“所有人都不去春游”是兩個具有反對關系的命題。如果“所有人都去春游”這一命題是真的,那么“所有人都不去春游”就一定是假的;如果“所有人都去春游”這一命題是假的,那么“所有人都不去春游”的真假情況不能確定,可真可假。
(3)下反對關系及其推理
具有下反對關系的兩個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不能同假,就是說當一個命題為假時,另一個命題必然為真;可以同真,就是說當其中一個命題為真時,另一個命題的真假情況不能確定,即可真可假。
簡單命題中具有下反對關系的命題也有三組:
“有些S是P”與“有些S不是P”;“有些S是P”與“a不是P”;“有些S不是P”與“a是P”。如“有人去春游”和“有人不去春游”是兩個具有下反 對關系的命題。如果“有人去春游”這一命題是假的,那么“有人不去春游”就一定是真的;如果“有人去春游”這一命題是真的,那么“有人不去春游”的真假情 況不能確定、可真可假。
(4)從屬關系及其推理
具有從屬關系的兩個命題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
可以同真,就是說當全稱命題為真時特稱命題也為真,當特稱命題真時全稱命題的真假不能確定。即可真可假;可以同假,就是說當特稱命題假時全稱命題一定假,當全稱命題假時特稱命題的真假情況不能確定,即可真可假。具體如下:
所有s是P→某個S是P→有的S是P:
所有S不是P→某個S不是P→有的S不是P。
在真的方面,特稱從屬于全稱,全稱真則特稱真;在假的方面,全稱從屬于特稱,特稱假則全稱假。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推出關系是不可逆轉的。
如由“所有代表都參加會議”可以推出“有些代表參加了會議”:而由“有的代表參加了會議”并不能必然推出“所有代表都參加了會議”。
當題干出現(xiàn)多個命題,又給出其真假的個數(shù)時,可以通過分析這些命題之間存在的對當關系,再繞開具有對當關系的命題,判斷其他命題的真假,從而得出答案。具體為“首先找矛盾,一真找下反對,一假找反對,都找不到則假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