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全國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參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A。解析:干擾項是C,政治經(jīng)濟制度是決定教育性質(zhì)的直接因素。
3.【答案】C。解析:考察教育研究方法中歷史法的概念。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C。解析: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C。解析:注意分散是指注意離開了心理活動所要指向的對象,轉(zhuǎn)到無關對象上去的現(xiàn)象。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A。解析:多血質(zhì)的典型特征是活潑好動,反應迅速,熱愛交際,能說會道,適應性強,具有明顯的外向傾向,粗枝大葉。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D。解析:品德的形成要經(jīng)歷依從、認同、內(nèi)化三個階段。內(nèi)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20.【答案】B。解析:學生興趣小組屬于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促成的紀律是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guī)范,屬于集體促成的紀律。
21.【答案】D。
22.【答案】×。解析: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的活動。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現(xiàn)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xiàn)象,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動物界所謂的“教育現(xiàn)象”只是動物的一種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質(zhì),所以動物界不存在教育。
23.【答案】×。解析:知識是個體通過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后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其實質(zhì)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lián)系的反映。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從本質(zhì)上講,知識屬于認識的范疇,而能力屬于實踐活動的領域。知識與能力是互動的,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會更好地促進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但能力又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知識是能力轉(zhuǎn)化的基礎與前提,沒有知識的吸收與積累,能力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并能促進能力的發(fā)展;能力對知識的獲得又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能力越強,獲得知識越快、越多。機械地說知識與能力成正比,說法有失片面。
24.【答案】×。解析: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jīng)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學習遷移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會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如根據(jù)遷移的性質(zhì)和結果來劃分,可以把學習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其中正遷移對學習起促進的積極作用,負遷移對學習起干擾、阻礙的消極作用。由此,籠統(tǒng)地說學習遷移對學習新知識起促進作用是不準確的。
25.【答案】×。解析:道德認識亦稱為道德觀念,是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zhí)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觀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道德行為的形成受到主觀和客觀等各方面的影響,有了好的道德認識,不一定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26.【參考答案】
課程計劃是指導和規(guī)定教學活動的依據(jù),也是制定課程標準的依據(jù)。
課程計劃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教學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其中,教學科目的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內(nèi)容。
27.【參考答案】
說服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
說服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都相互配合、綜合運用。但是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必須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說服教育要有針對性。這是提高說服教育實效性的前提和條件。針對性即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年齡特點、個性差異及心理狀態(tài)的實際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說服教育。
(2)說服教育要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積極情感,以達到師生雙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要使說服教育具有感染性,一要從愛護和關心中學生出發(fā),抱著尊重和信任的態(tài)度,設身處地地為中學生著想,循循善誘、推心置腹、坦誠相見,而不能以懲罰等手段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二要使說服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說服要注意給學生以知識、理論和觀點,使他們受到啟迪、獲得提高;同時選用的內(nèi)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動有趣,使他們喜聞樂見,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使說服真誠自然,不能言不由衷或裝腔作勢。
(3)說服教育要講究科學性和藝術性。所謂科學性,即闡述的道理必須符合客觀真理、符合實際,要對學生講實話。所謂藝術性,即是說要靈活運用說理的方法和方式。這就要求講的道理符合客觀實際,所舉事例是真實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營造相宜的環(huán)境和氣氛,注意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加強語言修養(yǎng),講究言詞和方式。
28.【參考答案】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
根據(jù)邁克爾等人1990年做出的分類,可將學習策略分為三部分:
第一類是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
第二類是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即對信息加工過程進行調(diào)控的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diào)節(jié)學習過程。包括計劃策略、監(jiān)控策略、調(diào)節(jié)策略。
第三類是資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環(huán)境和資源,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包括時間管理策略、環(huán)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資源利用策略。
29.【參考答案】
埃里克森將人格發(fā)展分成各有側重、互相連接的八個發(fā)展階段,埃里克森認為個體在每一個發(fā)展階段上都會面臨一個確定的主題,或是說一個特定的心理危機。
其中,0-18個月左右為嬰兒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該階段的目的是發(fā)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18個月到4歲是兒童早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自主對羞怯與懷疑,該階段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主感,克服羞怯與懷疑。
4~6歲是學前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主動對內(nèi)疚,該階段的目的是培養(yǎng)主動感,克服內(nèi)疚感。
6~12歲是學齡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勤奮對自卑感,該階段的目的是培養(yǎng)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12~20歲是青年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該階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亂。
20~24歲是成年早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親密對孤獨,該階段的目的是發(fā)展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24~50歲是成年中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充沛感對頹廢感,該階段的目的是獲得充沛感,避免停滯感。
50歲以后是成年晚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完善對絕望,該階段的目的是獲得完善感,避免絕望與沮喪。
30.【參考答案】
教學原則是根據(jù)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guī)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該老師既將備課知識系統(tǒng)地傳授給了學生,還對課堂上學生的“刁難”靈活處理,對該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體現(xiàn)了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此外,該教師善于利用提問的方式,將詞語語氣使用的知識通過啟發(fā)性教學原則很好的體現(xiàn)了出來。
31.【參考答案】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激動而且混亂的時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質(zhì)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處于這一特殊的發(fā)育階段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疾風驟雨式的千變?nèi)f化,加之文化知識及社會經(jīng)驗的不足,很容易產(chǎn)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材料中張瓊的典型心理問題是強烈的自卑意識和失落感,常常把別人無意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已的輕視或嘲笑。自我意識強烈,自尊的要求迫切,產(chǎn)生了強烈的不安、焦慮和恐懼,造成神經(jīng)過敏、多疑,最終嚴重影響自己的學習成績。
對懷有自卑感的人,應擺脫孤立無援,獨自苦惱的狀態(tài),將自己的困惑向周圍人訴說,幫助分憂解愁,體諒,理解其苦惱心情,爭取周圍人及家屬的“共鳴性理解”,對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同時,要針對自己的弱點制訂一個逐步訓練的計劃,并堅持不懈地執(zhí)行,提高語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觀察一下周圍的人,發(fā)覺別人也不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十全十美,對自己又并無歧視之意,也就不再“自慚形穢”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