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網校 - 萬題庫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導航
熱點搜索
學員登錄 | 用戶名
密碼
新學員
老學員
您現在的位置: 考試吧 > 考研 > 2021考研答案-2021考研真題 > 2021考研政治答案 > 正文

歷年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解析:第五期

考試吧整理“歷年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解析:歷史唯物主義”供廣大考生備考使用。
第 1 頁:真題重現
第 6 頁:答案解析

  以下為考研政治知識點精講第五期:歷史唯物主義歷年真題(多選答案)

  1.【答案】AB

  【解讀】本題考查歷史唯物史觀中地理環(huán)境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與掌握情況。

  本題通過地球忍無可忍的一幅漫畫要求回答其警示意義。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然條件的總和,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是社會存在的構成要素之一.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地球上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地理環(huán)境是由所包含的各種條件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和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因此,必須合理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否則,就會引起資源枯竭、生態(tài)平衡破壞等問題,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與報復。故A、B選項是正確的。C選項否認了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與協(xié)調,D選項只講人類依附于自然一面,而否認了人類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一面,故C、D是不正確的觀點。

  2.【答案】ABD

  【解讀】 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社會存在是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是以生產方式為主的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的總和。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A、B、D屬于生產方式的內容和表現,是正確選項。C錯在各種社會關系,因為社會關系不僅有經濟的物質的關系,還有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等精神的關系,也就是說社會關系中既有社會存在的內容,也有社會意識的內容,故C是錯誤選項;E屬社會意識,是錯誤選項。

  3.【答案】ABCD

  【解讀】 本題屬歷史唯物史觀的內容,考查政治上層建筑含義、作用、觀點的靈活運用,綜合知識的掌握,特別是中共十六大關于政治文明建設的有關論述。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報告都強調要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權;卮鸫祟},很明顯的是管理辦法不是生產關系,E不符合試題需求,采用排謬法加以排除,就能正確回答。

  4.【答案】ABDE

  【解讀】 本題屬歷史唯物史觀的內容,考查對生產關系要素的理解和靈活運用,同時又涉及政治經濟學方面的有關觀點,屬于綜合知識考查,從任何教材中都找不出直接答案。試題屬于正面出題,C屬于錯誤觀點,肯定是錯誤選項,排除。A、B、D選項,多數考生能正確判斷是正確選項。困難在于B選項,F有的哲學教材、政治經濟學教材都沒有對這一觀點的明確表述,這一表述出自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導言》。馬克思認為,消費和生產之間的同一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直接同一性:生產是消費;消費是生產;消費的生產、生產的消費。(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頁)

  5.【答案】BCD

  【解讀】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意識和社會心理等概念的區(qū)別”的掌握情況。經濟基礎是指同一定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同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tài)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設施,國家政權是其中的核心;社會意識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形式中包括意識形態(tài)和非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意識形式。

  在掌握上述概念含義的基礎上,逐項進行審視,A屬經濟基礎,B、C、D是上層建筑,E屬社會心理,故B、C、D為正確選項。

  6.【答案】ABCD

  【解讀】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社會的物質性的觀點的理解和應用。物質性指客觀實在性,社會的物質性就是社會生活中即人類活動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社會的物質性的體現。

  按照對社會的物質性的理解,逐項審定,A、B、C、D都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故都是正確選項。社會是指人與人關系的總和,不是能同人分離的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過程,故E是錯誤觀點、錯誤選項。

  7.【答案】BCD

  【解讀】本題是2006年新增考點,考查對唯物史觀關于有關文明與文化的關系的理解與掌握。文明專指人類活動的積極成果,文化則包括人類活動的一切成果,兩者是有區(qū)別的,故A項誤。B、C、D項分別講到了兩者的區(qū)別與聯系,都是正確選項。此題雖然也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但主要還是考記憶能力,屬直接性試題。

  8.【答案】CDE

  【解讀】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階級斗爭理論中馬克思對階級斗爭學說的新貢獻的識記與理解。馬克思指出:“無論是發(fā)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fā)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fā)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本題屬于直接性試題,考查對馬克思對階級斗爭學說的新貢獻的記憶。我們在考前的教材和模擬試題中編寫了馬克思的原話,學生很容易就會選出C、D、E。如果考生不知道馬克思的原話,是很難做對的。這就是我們在教材編寫中堅持引用經典作家原話的一個重要原因。

  9.【答案】AC

  【解讀】 (1)本題考查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的理解。

  (2)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從總體上看,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巨大變革來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3)故A、C是正確選項。歷史變革中的決定性力量是生產方式,但生產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力量,所以B選項是錯誤的。一切社會變革中的自主性力量是人民群眾,科學技術是人民群眾的知識、智慧、能力及其總和,所以C選項也是錯誤的。

  10.【答案】CD

  【解讀】 (1)本題考查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中關于科學技術作為社會歷史發(fā)展動力之一的理解。

  (2)自從工業(yè)革命開始,科學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本題通過科技發(fā)展的歷史來考查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3)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動力?茖W技術革命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來推動社會發(fā)展的,F代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更加深遠、更加強烈?茖W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發(fā)展以造福于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帶來消極后果。A項的“根本出路”和B項的“根本標志”不對,因為擺脫社會危機的根本出路是生產力的發(fā)展和變革,而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根本標志是經濟制度的變革導致的社會制度的變革,都不是科技革命。C、D是正確選項,C體現了科學技術產生的必然性,一個新生事物之所以能夠產生,原因都是社會實踐有了這種需要。D體現了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既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11.【答案】BDE

  【解讀】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理解。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著名論斷說明:(1)人的本質是社會性;(2)人的社會性是以生產關系為基礎多種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的本質即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4)在階級社會中,人的本質主要表現為階級性。

  按照上述理論觀點逐項進行審定:A是錯誤觀點,也就是錯誤選項;B是正確觀點,也就是正確選項;C是錯誤觀點,也是錯誤選項;D、E都是正確觀點,故都是正確選項。

  12.【答案】BCDE

  【解讀】本題考查唯物史觀中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理解和綜合應用能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歷史的參與者。創(chuàng)造者一定是參與者,參與者不一定都是創(chuàng)造者。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又是在既定條件下創(chuàng)造。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北绢}為多方面觀點的綜合考題,有一定的難度。逐項進行審定。A錯在人人二字,因為它不等于人民,其中有的是參與者而不是創(chuàng)造者。B是馬克思、恩格斯原話,C是馬克思的原話,D是馬克思的觀點,E是江澤民的原話,故B、C、D、E都是正確選項。

  13.【答案】ABD

  【解讀】本題考查唯物史觀中關于人民群眾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本題結合科學發(fā)展觀中以人為本為核心的論斷,考查人民群眾這一概念在我國現實社會的體現。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概念是指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社會成員的總和,與“敵人”相對應。人民群眾是個歷史的范疇,在不同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發(fā)展時期的內容是變化的。歷史唯物主義所講的人是具體的、現實的而不是抽象的、非現實的人,人民群眾不是直接指單個的人而是指人的總和與群體,故AB選項正確,C選項不正確。對于D選項容易產生爭論,因為一般的哲學教材都講人民群眾是社會居民中的大多數。

  為什么說在今天的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就是社會全體成員呢?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科學發(fā)展觀讀本》中寫道:“以人為本的人,是指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另外,2005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中寫道:“在中國,享有民主權利的人民范圍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顯然,試題所講的社會全體成員是不包括被法律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故D選項屬正確選項。

  14.【答案】ABCDE

  【解讀】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在考前出版的《政治理論考試大綱解讀》中關于這一關系所表述的觀點主要是: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是一致的:一方面,人的發(fā)展不能脫離社會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人的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人的發(fā)展程度是社會進步的最重要標志。試題的選項同此相比,有些選項沒有,而是出自江澤民的“七一”講話,他指出:“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fā)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chuàng)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fā)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fā)展!

  要正確解答本題,必須把教材內容和江澤民講話結合起來,進行逐項審定:A是教材內容,B是“七一”講話內容,C屬兩者的引申發(fā)揮,D是“七一”講話內容的引申發(fā)揮,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互為因果,E是“七一”講話內容,故全部為正確選項。

  15.【答案】ACD

  【解讀】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主體選擇性的關系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社會發(fā)展過程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即必然性、規(guī)律性同主體選擇性的統(tǒng)一。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要通過主體的選擇性實現,主體的選擇性又要受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的制約。

  依據所學的理論觀點,逐項審定。A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是正確觀點、正確選項;因為B不符合歷史事實,是錯誤觀點、錯誤選項;C、D符合歷史事實,正確觀點、正確選項;E違背了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夸大了主體的選擇性,是錯誤觀點、錯誤選項。

  16.【答案】CD

  【解讀】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的自覺活動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是人的自覺活動規(guī)律并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等許多內容。

  本題是屬于間接性綜合應用試題,必須逐項審定。不論是多數人還是勢力強大的人的選擇都是主觀標準,否認了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性,A、B不符合題意要求,不選;先進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代表,它所選擇的道路符合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C是正確選項;解放發(fā)展生產力的道路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D是正確選項;實現社會公平是道德追求,屬于主觀的意識的范疇,不一定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E不符合題意要求,不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文章搜索
萬題庫小程序
萬題庫小程序
·章節(jié)視頻 ·章節(jié)練習
·免費真題 ·?荚囶}
微信掃碼,立即獲!
掃碼免費使用
考研英語一
共計364課時
講義已上傳
53214人在學
考研英語二
共計30課時
講義已上傳
5495人在學
考研數學一
共計71課時
講義已上傳
5100人在學
考研數學二
共計46課時
講義已上傳
3684人在學
考研數學三
共計41課時
講義已上傳
4483人在學
推薦使用萬題庫APP學習
掃一掃,下載萬題庫
手機學習,復習效率提升50%!
版權聲明:如果考研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800@exam8.com,我們將會及時處理。如轉載本考研網內容,請注明出處。
官方
微信
掃描關注考研微信
領《大數據寶典》
下載
APP
下載萬題庫
領精選6套卷
萬題庫
微信小程序
幫助
中心
文章責編: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