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對于普通心理學(其實也包括其它的心理學)其重點難點往往體現(xiàn)用以下的標準判斷即可:
其一,是否心理知識。就是說必須是心理方面的知識,由于心理學發(fā)展不完善,編著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往往從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來考慮,增加了許多不屬于心理學的內(nèi)容,或者心理學的特色體現(xiàn)不明顯的內(nèi)容。這肯定不是重點了,如普通心理學的“意志”部分。
其二,是否實驗基礎。我們知道,心理科學之所以產(chǎn)生就是因為采用了實驗的方法,如果哪一則知識點是通過思辨的方式表述出來的,而其背后沒有一個實驗基礎的話,那么它就不是學習的重點內(nèi)容了。如,“語言”中對語言特征的介紹,沒有涉及一個心理學實驗,當然就不是重點了。
其三:是否超越常識。心理學知識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應該是超越常識的,這是判斷知識重要性的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方面。換句話說,如果你現(xiàn)在學習的心理知識如果一個有經(jīng)驗的家庭主婦也知道的話,它肯定不是重點了。比如“耶基斯—道德森定律”,對普通人而言,有動機,其作業(yè)效果一定好。但該定律就說明了動機強度與任務難度的較復雜的關系,而這是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此外,這條定律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且說明的是心理學的動機方面的知識,所以象這樣的知識就是重點。
以上三條標準,如果所學心理學知識全符合,可以肯定的說,它就是我們要找的重點。
上面說了重點,似乎其它的就是非重點了。其實不然,依上一貼所列的原則,非心理知識、非實驗基礎、非超越常識的應當是學習的重點之外的內(nèi)容,這一般而言是正確的。
但在這三點之外,對于非重點的判斷還有一些標準:
其一,是否是90年代以后的研究。現(xiàn)在的普通心理學教材,尤其是那些最新的修訂版,為了顯示其緊跟時代,與時俱進的精神,往往增添了許多90年代以后的研究,這本無可厚非。但對于普通心理學的學習而言,無疑增添了不少難度,但好在這些90年代以后的研究中,大部分內(nèi)容應該是在認知心理學等相關更進一步的課程中來學習的,普通心理學學習的目的是心理學的入門學科,從這個意義上說,其重點應該是經(jīng)典的研究,尤其是80年代以前的,而不是最新的研究。所以90年代以后的研究可以認為不是普通心理學的重點內(nèi)容。
其二,是否是中國人的研究。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事業(yè),國內(nèi)的一些版本的普通心理學教材(尤其是華東師大葉的版本)包含了許多國內(nèi)心理學研究的內(nèi)容,以反應改革開放后中國心理學的成就,但從某種程度上,中國人的研究和西方的研究往往不在一個層次上,(我不是崇洋媚外,這一點我也不愿意承認,但事實似乎就是這樣),而教材的編寫者也由于自身的好惡,入選普心教材的內(nèi)容是否是國內(nèi)公認的經(jīng)典研究也是有爭議的。所以,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而言,也可以看作不是學習的重點內(nèi)容。一般的普心考試中也不會出現(xiàn)的,放心好了。
其三:是否是沒有毛病的理論。心理學有一些理論和實驗,看起來有一些缺陷和不完美之處。如行為主義對人主體能動性思考的缺乏、精神分析也沒有很少考慮到人性積極的一面。但實際上正是這些缺憾和不完美,構成了心理學的學習精粹,真理往往是有無數(shù)片面的深刻所組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那些有缺點的、不完美的理論正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內(nèi)容。反觀有一些理論,四平八穩(wěn),似乎句句都對,挑不出一點毛病,這尤其以一些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的理論為甚,雖然也左右逢源,但往往流于膚淺,沒有具體的實踐指導意義。
而心理學的研究恰恰是因為它的缺憾而顯出它的美麗,所以大家記住,一般的情況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的理論不會是我們心理學的重點。
需要注意:有規(guī)則就有例外。出題者有時候個人喜好有可能和大家不一致,有時候也不按常理出牌,要出一些偏題、怪題來增加考試的選拔功能。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