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掌握的名詞解釋
1.社會環(huán)境:是由生活在既定群體或社會中的人們的態(tài)度、要求、期望、智力高低和受教育程度、新年及習慣等構成的。
2.經(jīng)營管理價值觀:是指對經(jīng)營管理好壞的總看法和總評價。它包括最大利潤價值觀、委托管理價值觀和生活質(zhì)量價值觀。
3.企業(yè)理論推測:有關忠實和公正,以及有關諸如社會期望、公平競爭、廣告、公共關系、社會責任、消費者的自主權和國內(nèi)外的公司行為等方面的推測。
二.應掌握的填空
1.外部經(jīng)濟環(huán)境應包括(資本)、(勞動力)、(價格水平)、(政府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客戶)。
2.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和(可供信貸)對企業(yè)進行控制。
3.政府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起著(經(jīng)濟杠桿)和(宏觀調(diào)控)的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組織和社會中的每個人。
4.企業(yè)為公眾服務的期望和要求,受(經(jīng)濟的)和(非經(jīng)濟的)因素影響。
5.企業(yè)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顧客)。
6.有見識的主管人員不僅需要對(社會壓力)做出反映,而且他們還要預見和處置(政治壓力)問題,以及預見和應對可能發(fā)生的(法律問題)。
7.經(jīng)營管理價值觀的形成來自于(經(jīng)營管理中的倫理準則)。
8.人們認為實現(xiàn)倫理制度化的關鍵是要任命一個企業(yè)內(nèi)部與外界組成的(倫理委員會)。
三.應掌握的簡答。
1.勞動力對組織的影響。
答:1)勞動力的質(zhì)量決定價格;
2)勞動力的價格對企業(yè)來說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經(jīng)濟投入,它直接影響到產(chǎn)品的成品。
2.在倫理學界3種道德理論。
答:第一種是,以功利主義理論提出計劃和行動應由它們的結果來評價。其基本思想是計劃和行動應該生產(chǎn)出最多的商品供給更多的人民。
第二種理論是以權利為基礎,主張所有的人都享有基本權利,諸如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正當法律手續(xù)及其它等等。
第三種是公正理論,它要求決策者以公平、平等和不偏不倚為指導原則。
3.倫理制度化如何實現(xiàn)?(重點)
答:1)應用公司政策或倫理化準則;
2)正式任命倫理委員會;
3)在管理人員培訓計劃中列入倫理學的教學內(nèi)容。
倫理制度化常用的方式是制定倫理準則,而較少采用倫理委員會和把倫理問題納入管理人員培訓計劃。
4.倫理委員會的職責?(重點)
答:1)舉行定期會議討論倫理問題;
2)處理“灰色區(qū)”問題;
3)把準則向組織的全體成員轉播溝通;
4)對可能出現(xiàn)的違反準則的行為進行檢查;
5)實施準則;
6)獎賞遵守準則者,處罰違反準則者;
7)不斷審議和不斷更新準則,及時把委員會的活動向理事會匯報。
5.提高倫理標準的因素。
答:1)公開宣傳公開性;
2)提高公眾的關注程度;
3)在企業(yè)和高等院校中進行倫理學和價值觀的教育。
注:本章的內(nèi)容較少,但重點很多,應多多注意!并應在簡答的答案大綱中,添加注釋。
第八章 激勵學說與領導決策(重點)
一.名詞解釋
1.企業(yè)家精神:是指如何用不同方法進行組織與管理工作,或者知道需要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處理什么樣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具有事業(yè)的探險精神。精于經(jīng)營的戰(zhàn)略和管理的戰(zhàn)術,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學術淵博的科學知識和頗具風度的外交家精神。
2.激勵:指激發(fā)人的動機,使人有一股內(nèi)在的動力,朝所有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過程。
3.雙趨式?jīng)_突:個體在活動中同時有兩個具有吸引力的目標,產(chǎn)生了同樣強度的動機,但個體智能選擇其中之一。
4.雙避式?jīng)_突:個體同時面臨兩個不利的事件,同時是有躲避的動機,但是只能躲避一方,而且只有在接受一方的前提下才能避開另一方,在作選擇時就會發(fā)生沖突。
5.趨避式?jīng)_突:個體的目標既可以滿足需要,但又對自己構成威脅,這類沖突是最為普遍的個體從“利”與“得”一方面考慮,又傾向于躲避。
6.雙重趨避式?jīng)_突:這是雙避式與雙趨式的復合形式,也可能是兩種趨避式?jīng)_突的復合形式,即兩個目標對個體同時都有利有害,有吸引和排斥的兩種力量。
7.工作豐富化:主要指在工作中建立一種更高的挑戰(zhàn)性和成就感。
8.領導:定義為影響力,就是影響人們心甘情愿的和滿懷熱情的為實現(xiàn)群體的目標努力的過程。
二.應掌握的填空
1.按照邁爾斯的意見,管理任務是把(組織變量)和人的變量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有效的和高效率的社會技術系統(tǒng)。
2.領導工作的關鍵是(協(xié)調(diào)目標)。
3.(激勵問題)是組織管理學的核心問題。
4.激勵的過程主要有四個部分(需要)、(動機)、(行為)、(績效)。
5.需要從起源上劃分,可分為(自然需要)、(社會需要)兩類。
6.需要從對象上劃分,可分為(物質(zhì)需要)和(精神需要)。
7.從冬季的起源上分,有(自然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8.冬季月微行為的功能:(始發(fā)功能)、(選擇功能)、(維持和調(diào)整功能)。
9.努力程度取決于(報酬)的價值,加上他個人認為需要作出的努力和獲得的報酬的概率。
10.領導的實質(zhì)是一種(追隨關系)。
三.重點簡答
1.組織中人的特征。
答:1)作用的多樣性;
2)沒有相同的人;
3)個人尊嚴的重要性;
4)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2.沙因的人性假設理論。
答:1)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
2)社會需要人假設;
3)自我實現(xiàn)假設;
4)以復雜假設為依據(jù),這是沙因自己對人的看法。
3.闡述麥格雷戈的X理論。(重點)
答:1)一般的人,天性是好逸惡勞的,只要他們能夠逃避工作,就設法逃避工作;
2)因為人的這種厭惡工作的特性,所以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必須用強迫、控制、指揮并用懲罰和威脅等手法,使他們做出適當?shù)呐θ崿F(xiàn)組織的目標;
3)一般的人請愿受人管教,不希望承擔責任,缺乏進取心,而把個人的安全看得最重要。
4.闡述麥格雷戈的Y理論。(重點)
答:1)人們對工作就像對游戲或休息一樣是一種自然的需要;
2)外力的控制和處置的威脅都不是促進人們?yōu)榻M織目標做出牡蠣的惟一手段,人們在為目標承諾的服務中,將會實行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
3)完成目標的程度與他們的成績和得到的報酬的大小成比例;
4)在適當?shù)臈l件下,一般的人不僅愿意接受任務,而且會主動承擔責任;
5)在解決種種組織問題時,大多數(shù)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6)在現(xiàn)代工業(yè),生活的條件下,一般的人只是發(fā)揮出他們部分的智慧潛力。
5.戴維斯和約翰?W?紐斯特龍?zhí)岢龅男袨槟J嚼碚摗?/STRONG>
答:獨裁模式、監(jiān)護模式、支持模式、社團模式。
6.創(chuàng)造的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答:1)第一階段:無意識的察看,是非意識所能辦到的;
2)第二階段:直覺,把無意識的和有意識連起來;
3)第三階段:洞察力;
4)創(chuàng)造的最后階段是合乎邏輯的系統(tǒng)闡述或驗證。
7.闡述動機與行為的不對應關系。
答:1)同一行為中可能有不同的動機;
2)不同行為可能有同一個或相似的動機;
3)同一個人身上,某些行為中的動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4)從動機與行為效果的關系來分。
8.闡述動機沖突與行為的關系。
答:1)第一種,雙趨式?jīng)_突;
2)第二種,雙避式?jīng)_突;
3)第三種,趨避式?jīng)_突;
4)第四種,雙重趨避式?jīng)_突。
9.激勵的手法?
答:1)對激勵的一種系統(tǒng)方法;
2)激勵取決于組織的環(huán)境;
3)激勵、領導、管理;
4)激勵理論的類型。
10.激勵理論的類型:內(nèi)容型、過程型、行為改造型。
11.簡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1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四點基本假設。
答:1)需要是個人努力爭取實現(xiàn)的愿望;
2)絕大多數(shù)人的需要層次是很復雜的,時時刻刻都存在著多種需要影響著人的行為;
3)只有當?shù)蛯哟蔚男枰呀?jīng)得到滿足時,高層需要才能對人起激勵作用;
4)人們滿足較高層次需要的途徑,比滿足較低層次需要的途徑多。
13.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對管理的意義。
答:1)滿足員工們的勝利需要是基本的要求;
2)從行為管理上說,心理上的安全期望有和重要的意義;
3)在組織管理過程中,當社交需要成為主要激勵源泉時,人們常把工作看成是尋找和建立溫暖、和諧人際交往的機會;
4)在管理上,當榮譽成為人們的主導性需要時,領導和管理人員可以利用這種需要來作為提高人們對自己工作自豪感的措施;
5)無論哪種工作都存在著創(chuàng)新的余地。
另外,還應該注意到人們在滿足需要的方向是存在著差異的。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