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節(jié) 成長與發(fā)展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說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奧地利神經科醫(yī)生,被譽為“現代心理學之父”,他通過精神分析法觀察人的行為,創(chuàng)建了性心理學說。弗洛伊德學說包含三大理論要點。
(一)弗洛伊德的意識層次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意識是有層次的,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
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tài)及環(huán)境中的人及事物變化的綜合察覺與認識,是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動部分。潛意識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深層的心理活動部分,前意識介于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潛意識的心理活動是一切意識活動的基礎。潛意識中潛伏的心理矛盾、心理沖突等常常是導致個體產生焦慮不適乃至于心理障礙的癥結。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由三部分組成:
1.本我 是人格最主要的部分,本我受快樂原則支配,目的在于爭取最大的快樂和最小的痛苦。
2.自我 是大腦中作用于本我與外部世界的一種特殊結構,其功能是在本我的沖動和超我的控制發(fā)生對抗時進行平衡。自我考慮現實,遵循唯實原則。
3.超我 為維持社會準則的一種特殊結構,屬良心和道德范疇。其發(fā)展源自于與環(huán)境的互動,特別是權威形象的影響。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
從性心理發(fā)展的角度論述人格發(fā)展,他將性心理發(fā)展分為五個階段:
1.口欲期 1歲以前,此期原欲集中在口部。原欲是一種原始本能沖動。嬰兒的吸吮和進食欲望若能得到滿足,可帶來舒適和安全感;若未得到滿足或過于滿足則會造成人格的固結現象,從而出現日后的吮手指、咬指甲、吸煙、酗酒等。
2.肛門期 1~3歲,此期原欲集中在肛門區(qū)。健康的發(fā)展建立在控制排便所帶來的愉快經歷上,從而養(yǎng)成講衛(wèi)生、有秩序的習慣和能控制自己。固結則會造成缺乏自我意識或自以為是等。
3.性蕾期 3~6歲,原欲集中在生殖器。孩子最初的性情感是向雙親發(fā)展的,男孩通過戀母情結而更喜歡母親,而女孩則通過戀父情結偏愛父親。健康的發(fā)展在于與同性別的父親或母親建立起性別認同感。固結則會造成性別認同困難或難以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4.潛伏期 6歲至青春期,此期孩子把性和攻擊的沖動埋在潛意識中,而將精力集中在智力和身體活動上。愉快來自于外在的環(huán)境,固結則會造成壓迫或強迫性人格。
5.生殖期 青春期開始后原欲又重新回到生殖器。但青年人已將注意力從雙親轉移到自己所喜愛的性伴侶身上,而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若此階段失敗可導致個體出現身心方面的功能失常。
(四)弗洛伊德理論在護理中的應用
階段 |
年齡 |
特點 |
護理應用 |
口欲期 |
0~1歲 |
口部成為快感來源的中心 |
喂養(yǎng)可為嬰兒帶來快樂、舒適和安全感。因此喂養(yǎng)應及時且方法得當 |
肛門期 |
1~3歲 |
肛門和直腸稱為快感來源的中心 |
對大便的控制和最終排泄可為小孩帶來快感和一種控制感。因此在對小孩大小便訓練時,應留給他愉快的經歷,并適當鼓勵,以利于健康人格的發(fā)展 |
性蕾期 |
3~6歲 |
生殖器成為快感來源的中心 |
孩子對異性父母的認識有助于日后建立起自己正確的道德觀與良好的兩性關系,因此應鼓勵他對性別的認同 |
潛伏期 |
6~12歲 |
精力主要放在智力活動與身體活動上 |
鼓勵孩子追求知識,認真學習與積極鍛煉 |
生殖期 |
13歲以后 |
能量和精力逐步轉向建立成熟的異性關系上 |
鼓勵自立、自強和自己作決定 |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學說
艾瑞克森將人格發(fā)展分為8期,每一時期各有一主要的心理社會危機要面對,危機處理是否恰當將導致正性或負性的社會心理發(fā)展結果。解決得愈好就愈接近正性,也就愈能發(fā)展成健康的人格。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過程見下表。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過程
階段 |
年齡 |
危機 |
正性解決指標 |
負性解決指標 |
嬰兒期(口感期) |
出生~18個月 |
相信-不相信 |
學會相信別人 |
不信任、退縮或疏遠別人 |
幼兒期(肛-肌期) |
18個月~3歲 |
自主-羞愧 |
學會自控而不失自尊,能與人共處 |
時常出現過度自我約束或依從別人的行為 |
學齡前期(生殖運動期) |
3~5歲 |
主動-內疚 |
敢于有目的地去影響和改變環(huán)境,并能評價自己的行為 |
缺乏自信,態(tài)度消極,怕出錯,過于限制自己的活動 |
學齡期(潛在期) |
6~12歲 |
勤奮-自卑 |
求得創(chuàng)造與自我發(fā)展,并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
對自己失望,并從學校的學習及同學的交往中退縮下來 |
青春期 |
12~18歲 |
自我認同-角色紊亂 |
有自我認同感及發(fā)展自身潛能的計劃 |
角色模糊不清,難以進入角色要求 |
青年期 |
18~25歲 |
親密-孤獨 |
與異性建立起親密關系,對工作與家庭盡職盡責 |
缺乏人際交往,逃避工作或家庭中的責任 |
成年期 |
25~65歲 |
繁殖-停滯 |
富有創(chuàng)造性,生活充實,關心他人 |
縱容自己,自私,缺乏責任心與興趣 |
老年期 |
65以上 |
完善-失望 |
感到一生值得,能樂觀對待死亡 |
失望感,鄙視他人 |
三、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學說
皮亞杰認為兒童思維的發(fā)展并不是由教師或父母傳授給兒童的,而是通過兒童主動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主動尋求刺激、主動發(fā)現的過程。認知發(fā)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感覺運動期 0~2歲,此期思維的特點是嬰幼兒通過其身體的動作與感覺來認識周圍的世界。
2.前運思期 2~7歲,此期兒童的思維發(fā)展到了使用符號的水平,即開始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但思維尚缺乏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事物時只能集中于問題的一個方面而不能持久和分類。
3.具體運思期 7~11歲,此期兒童擺脫了自我為中心,能同時考慮問題的兩個方面或更多方面,如能接受物體數目、長度、面積、體積和重量的改變。想法較具體,開始具有邏輯思維能力。
4.形式運思期 12歲以后,此期青年人思維迅速發(fā)展,進入純粹抽象和假設的領域。他們能單獨在心中整理自己的思想,并能按所有的可能性作推測和判斷。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學說被護理工作者廣泛用在對兒童的教育及與兒童的溝通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