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拼音名】Cōnɡ Xū
【英文名】fibrous root of Fistular Onion
【別名】蔥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蔥的須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lium fistulosum L.
采收和儲藏:全年艾可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蔥,多年生草本,高可達(dá)50cm.通常簇生、全體具辛臭,折斷后有辛味之粘液。須根叢生,白色。鱗莖圓柱形,先端稍肥大,鱗葉成層,白色,上具白色縱紋。葉基生,圓柱形,中空,長約45cm,徑1.5-2cm,先端尖,綠色,具縱紋;葉鞘淺綠色;ㄇo自葉叢抽出,通常單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綠色,亦有縱紋;傘形花序圓球狀;總苞膜質(zhì),卵形或卯狀披針形;花被6,披針形,白色,外輪3枚較短小,內(nèi)輪3枚較長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條縱脈;雄蕊6,花絲伸出,花藥黃色,丁字著生;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種子黑色,三角狀半圓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植
【性味】昧辛;性平
【歸經(jīng)】肺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解毒;散瘀。主風(fēng)寒頭痛;喉瘡;痔瘡;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吹;或煎水熏洗。
【附方】①解煩熱,補虛勞,治傷寒頭痛、寒熱及冷痢腸痛,解肌發(fā)汗: 蔥根、豆豉,浸酒煮飲。(《孟詵方》)②治喉中瘡腫: 蔥須(陰干為末)一錢,蒲州膽礬一錢。研勻,一字,入竹管中吹病處。(《醫(yī)準(zhǔn)》)③治凍傷: 蔥須、茄根各四兩,煎水洗泡患處。(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傷寒頭痛。
2. 孟詵:通氣。
3.《日華子本草》:殺一切魚肉毒。
4.《綱目》:療飽食房勞,便血腸澼成痔。
【摘錄】《中華本草》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