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補虛藥
第一節(jié):補氣藥
序號 |
中藥名稱 |
功效 |
|
1 |
人參 |
大補元氣 |
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2 |
西洋參 |
補氣養(yǎng)陰 |
清火生津 |
3 |
黨參 |
補中益氣 |
生津養(yǎng)血 |
4 |
太子參 |
補氣生津 |
|
5 |
黃芪 |
補氣升陽 |
益衛(wèi)固表,脫毒生肌,利水消腫 |
6 |
白術 |
補氣健脾 |
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
7 |
山藥 |
益氣養(yǎng)陰 |
補脾肺腎,固精止帶 |
8 |
白扁豆 |
健脾化濕 |
消暑解毒 |
9 |
甘草 |
補中益氣 |
祛痰止咳,解毒,緩急止痛,緩和藥性 |
10 |
大棗 |
補中益氣 |
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 |
11 |
刺五加 |
補氣健脾 |
益腎健腰,養(yǎng)心安神,活血通絡 |
12 |
蜂蜜 |
補中緩急 |
潤肺止咳,潤腸通便,解毒 |
第二節(jié):補陽藥
序號 |
中藥名稱 |
功效 |
|
1 |
鹿茸 |
補腎陽 |
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
2 |
紫河車 |
溫腎 |
補精,養(yǎng)血,益氣 |
3 |
淫羊藿 |
溫腎壯陽 |
祛風除濕 |
4 |
巴戟天 |
補腎助陽 |
祛風除濕 |
5 |
仙茅 |
溫腎壯陽 |
祛寒除濕 |
6 |
杜仲 |
補肝腎 |
強筋骨,安胎 |
7 |
續(xù)斷 |
補肝腎 |
行血脈,續(xù)筋骨 |
8 |
肉蓯蓉 |
補腎助陽 |
潤腸通便 |
9 |
鎖陽 |
補腎助陽 |
潤腸通便 |
10 |
補骨脂 |
補腎壯陽 |
固精縮尿,溫腎止瀉,納氣平喘 |
11 |
益智 |
暖腎 |
固精縮尿,溫脾開胃攝唾 |
12 |
菟絲子 |
補陽益陰 |
固精縮尿,明目止瀉,安胎,生津 |
序號 |
中藥名稱 |
功效 |
|
13 |
沙苑子 |
補腎固精 |
養(yǎng)肝明目 |
14 |
蛤蚧 |
助腎陽 |
補肺氣,定喘嗽,益精血 |
15 |
核桃仁 |
補腎益精 |
溫肺定喘,潤腸通便 |
16 |
冬蟲夏草 |
益腎補肺 |
止血化痰 |
17 |
海馬 |
補腎助陽 |
活血散結,消腫止痛 |
18 |
骨碎補 |
補腎 |
活血,續(xù)傷 |
19 |
狗脊 |
補肝腎 |
強腰膝,祛風濕 |
第三節(jié):補血藥
序號 |
中藥名稱 |
功效 |
|
1 |
當歸 |
補血活血 |
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2 |
熟地黃 |
養(yǎng)血滋陰 |
補精益髓 |
3 |
白芍 |
養(yǎng)血斂陰 |
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
4 |
阿膠 |
補血止血 |
滋陰潤肺 |
5 |
何首烏 |
補益精血 |
解毒,截瘧,潤腸通便 |
6 |
龍眼肉 |
益氣血 |
補心脾 |
第四節(jié):補陰藥
序號 |
中藥名稱 |
功效 |
|
1 |
北沙參 |
養(yǎng)陰清肺 |
益胃生津 |
2 |
南沙參 |
補肺胃陰 |
清肺胃熱,益脾肺氣,祛痰 |
3 |
百合 |
潤肺止咳 |
清心安神 |
4 |
麥冬 |
潤肺養(yǎng)陰 |
益胃生津,清心除煩,潤腸通便 |
5 |
天冬 |
清肺降火 |
滋陰潤燥,潤腸通便 |
6 |
石斛 |
滋陰除熱 |
養(yǎng)胃生津,明目,強腰 |
7 |
玉竹 |
滋陰潤肺 |
補脾益氣 |
8 |
黃精 |
潤肺滋陰 |
補脾益氣 |
9 |
枸杞子 |
滋補肝腎 |
明目,潤肺 |
10 |
墨旱蓮 |
滋陰益腎 |
涼血止血 |
序號 |
中藥名稱 |
功效 |
|
11 |
女貞子 |
滋腎補肝 |
退虛熱,明目 |
12 |
桑椹 |
滋陰補血 |
生津,潤腸 |
13 |
龜甲 |
滋陰潛陽 |
益腎健骨,養(yǎng)血補心,涼血止血 |
14 |
鱉甲 |
滋陰潛陽 |
軟堅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