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最佳選擇題 |
第 5 頁:配伍選擇題 |
第 11 頁:綜合分析選擇題 |
第 12 頁:多項選擇題 |
三、綜合分析選擇題(共10題,每題1分。題目分為若干組,每組題目基于同一個臨床情景、病例、實例或者案例的背景信息逐題展開。每題的備選項中。只有1個最符合題意)
材料題根據(jù)下面材料,回答101-103題。
某患者,患有肺炎,口服一般抗炎藥無效后,去醫(yī)院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注射液輸液后,病情明顯好轉。已知克拉維酸是一種“自殺性”的酶抑制劑,使用克拉維酸和阿莫西林組成的復方制劑,可使阿莫西林增效130倍。
101[單選題] 下面關于輸液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輸液是指由靜脈滴注輸入體內的大劑量注射液
B.輸液對無菌、無熱原及澄明度這三項,應特別注意
C.輸液滲透壓可為等滲或低滲
D.輸液不得添加任何抑茵劑
E.輸液pH應與血液接近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輸液是指由靜脈滴注輸入體內的大劑量注射液。輸液的質量要求與注射劑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輸液的注射量大,直接注入血液循環(huán),因而質量要求更嚴格。無菌、無熱原或細菌內毒素、不溶性微粒等項目,必須符合規(guī)定;pH盡可能與血液相近。選項A、B、D、E表述均正確,不選擇;輸液滲透壓應為等滲或偏高滲,故C項表述錯誤,選C。
102[單選題] 關于單室靜脈滴注給藥的錯誤表述是
A.k0是零級滴注速度
B.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Css與滴注速度k0成正比
C.穩(wěn)態(tài)時體內藥量或血藥濃度恒定不變
D.欲滴注達穩(wěn)態(tài)濃度的99%。需滴注3.32個半衰期
E.靜脈滴注前同時靜脈注射一個負荷劑量,可使血藥濃度一開始就達穩(wěn)態(tài)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是指靜脈滴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血藥濃度逐漸上升,然后趨近于恒定水平,此時的血藥濃度值稱為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用CSS表示。達到穩(wěn)態(tài)
103[單選題] 下列藥物合用時所產生的效果及作用原理與呋塞米及奎尼丁合用的原理一致的是
A.磺胺甲嗯唑與甲氧芐啶
B.可卡因與腎上腺素
C.克林霉素與紅霉素
D.阿司匹林與對乙酰氨基酚
E.阿替洛爾與氫氯噻嗪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排鉀利尿劑如呋塞米、甾體類激素、兩性霉素B等引起血清K+濃度下降,改變電解質平衡產生的作用,增強洋地黃類對心肌的毒性,增強某些抗心律不齊藥如奎尼丁、索他洛爾、普魯卡因胺、胺碘酮產生心室節(jié)奏紊亂的危險性。這是屬于藥物協(xié)同作用中的第二種增強作用,即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時,一種藥物雖無某種生物效應,卻可增強另一種藥物的作用;前芳讎f唑與甲氧芐啶雖然也是協(xié)同作用,但屬于第一種增強作用,即兩藥合用時的作用大于單用時的作用之和;可卡因與腎上腺素屬于第二種增強作用,可卡因無擬交感神經藥物的作用,但它促進遞質釋放可增強腎上腺素的作用;克林霉素與紅霉素屬于藥理性拮抗作用,紅霉素可置換靶位上的克林霉素.或阻礙克林霉素與細菌核糖體50s亞基結合,從而產生拮抗作用。阿司匹林與對乙酰氨基酚屬于相加作用,可使解熱、鎮(zhèn)痛作用相加;阿替洛爾與氫氯噻嗪也是相加作用,合用后降壓作用相加。故答案B正確。
材料題根據(jù)下面材料,回答104-106題。
某患者,男,70歲,患風濕性關節(jié)炎多年,正在服用布洛芬口服混懸劑。布洛芬是一種常用的抗炎藥物,同時也是兒童抗炎的首選藥,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等功效。以下是該混懸劑的處方:
布洛芬20g
羥丙甲纖維素20g
山梨醇250g
甘油30ml
枸櫞酸適量
104[單選題] 布洛芬口服混懸劑處方中用作助懸劑的物質是
A.布洛芬
B.羥丙甲纖維素
C.山梨醇
D.甘油
E.枸櫞酸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在布洛芬口服混懸劑處方中,布洛芬是主藥.甘油為潤濕劑.羥丙甲纖維素為助懸劑.山梨醇為甜味劑,枸櫞酸為pH調節(jié)劑,水為溶劑:故答案B正確。
105[單選題] 關于沉降容積比的錯誤表述為
A.混懸劑的沉降容積比(F)是指沉降物的容積與沉降前混懸劑容積的比值
B.測定混懸劑的沉降容積比可以比較兩種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
C.F值在0~1之間
D.F值越小混懸劑越穩(wěn)定
E.F值越大混懸劑越穩(wěn)定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沉降容積比是指沉降物的容積與沉降前混懸液的容積之比:選項A的表述正確,不選A。通過測定混懸劑的沉降容積比,可以評價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進而評價助懸劑及絮凝劑的效果=選項B的 表述正確,不選B。F值在0~1之間.F愈大混懸劑就愈穩(wěn)定。選項C和E的表述均正確,故選擇D。
106[單選題] 關于絮凝度的錯誤表述為
A.絮凝度是比較混懸劑絮凝程度的重要參數(shù),以β表示
B.β值越小,絮凝效果越好
C.β值越大,絮凝效果越好
D.用絮凝度可評價絮凝劑的絮凝效果
E.用絮凝度預測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混懸劑的絮凝度通常用JB表示,是比較混懸劑絮凝程度的重要參數(shù)。選項A的表述正確,不選A:根據(jù)公式β=F/F∞、β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積增加的倍數(shù)。β值愈大,絮凝效果愈好,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愈高。選項B錯誤,C正確,選擇B。以絮凝度評價絮凝劑的效果,對于預測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具有重要價值。選項D和E的表述均正確,不選擇。
材料題根據(jù)下面材料,回答107-110題。
壞血病,又稱維生素C缺乏癥,是一種由于維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疾病,多發(fā)于船員及海上作業(yè)的人員中。治療壞血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維生素C注射液。維生素C不僅能治療壞血病,還可以與亞鐵鹽配伍,增加吸收。
107[單選題] 關于維生素C注射液的錯誤表述是
A.可采用亞硫酸氫鈉作抗氧劑
B.加入氫氧化鈉調節(jié)pH使成偏堿性
C.加依地酸二鈉絡合金屬離子,增加維生素C的穩(wěn)定性
D.配制時,注射用水用二氧化碳飽和
E.碳酸氫鈉用來減少維生素C的刺激性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維生素C具強酸性,注射時刺激性大,會產生疼痛,故加碳酸氫鈉或碳酸鈉可以中和部分維生素c成鈉鹽,以避免疼痛,答案E表述正確,不選擇;同時由于碳酸氫鈉的加入調節(jié)了pH,可增強本品的穩(wěn)定性,答案B表述錯誤,氫氧化鈉堿性太強會使溶液偏堿,維生素C分解失效,故選擇B。維生素C容易被氧化,依地酸二鈉是金屬離子洛合劑,用來絡合金屬離子,防止藥品被氧化,答案C表述正確,不選擇。亞硫酸氫鈉是還原劑,可以防止藥品被氧化,答案A表述正確,不選擇。配制維生素C注射液的注射用水可以用CO,飽和,既可以驅趕維生素c注射液中的氧氣,還可以使溶液呈弱酸性,答案D表述正確。
108[單選題] 維生素C極易氧化,是因為其分子結構中含有
A.烯醇基
B.羥基
C.羧基
D.碳碳雙鍵
E.酯鍵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藥物的化學降解主要包括氧化和水解,酚類、烯醇類、芳胺類、吡唑酮類、噻嗪類藥物較易氧化,酚類藥物分子中具有酚羥基較易氧化,如腎上腺素、左旋多巴、嗎啡、水楊酸鈉等。烯醇類的代表是維生素c,維生素C分子中含有烯醇基,極易氧化,故答案A正確。維生素C的氧化過程較為復雜。在有氧條件下,先氧化成去氫抗壞血酸,然后水解為2,3一二酮古洛糖酸,此化合物進一一步氧化為草酸與L-丁糖酸。
109[單選題] 藥物配伍恰當可以改善藥物性能,增強療效。下列不屬于化學配伍變化的是
A.鹽酸氯丙嗪注射液與異戊巴比妥鈉注射液配伍產生沉淀
B.溴化銨與強堿配伍產生大量氨氣
C.兩性霉素B加入復方氯化鈉注射液中,藥物發(fā)生凝聚
D.多巴胺注射液與碳酸氫鈉注射液配伍后會變成粉紅至紫色
E.維生素C與煙酰胺混合后變成橙紅色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藥物配伍變化可大致分為物理、化學和藥理學的配伍變化。物理學的配伍變化是指藥物配伍時發(fā)生了分散狀態(tài)或其他物理性質的改變,如發(fā)生沉淀、潮解、液化、結塊和粒徑變化等,屬于外觀變化;瘜W的配伍變化系指藥物之間發(fā)生了化學反應而導致藥物成分的改變,產生沉淀、變色、產氣、發(fā)生爆炸等現(xiàn)象。藥理學配伍變化指藥物合并使用后,在機體內一種藥物對另一種藥物的體內過程或受體作用產生影響,而使其藥理作用的性質和強度、副作用、毒性等有所改變。A產生沉淀、B產生氣體,D、E變色均屬于化學配伍變化。C產生凝聚是溶液的分散狀態(tài)改變,屬于外觀變化,屬于物理學的配伍變化。故答案C正確。
110[單選題] 維生素C的性質雖然不穩(wěn)定卻不能水解。水解是藥物降解的主要途徑之一。
下列各種藥物中哪個不能發(fā)生水解反應
A.普魯卡因
B.阿托品
C.青霉素和頭孢菌素類
D.巴比妥類
E.腎上腺素
參考答案:E
參考解析:酯類、酰胺類藥物的主要代謝途徑是水解,酯類藥物包括普魯卡因和阿托品。青霉素和頭孢菌素類藥物分子中存在著不穩(wěn)定的8一內酰胺環(huán),在H+或OH一影響下,易水解。巴比妥類也是酰胺類藥物,在堿性溶液中容易水解。腎上腺素屬于酚類藥物,它的主要代謝途徑是氧化。故答案E正確。
執(zhí)業(yè)藥師萬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考試吧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
執(zhí)業(yè)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