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地高辛和洋地黃毒甙的作用性質基本相同,但因藥代動力學性狀有別,使作用程度上有快慢、久暫之分。洋地黃毒甙僅在C14位有一極性基團羥基,其極性低而脂溶性高,所以口服吸收率較高,原形經腎排泄較少。地高辛在C12、C14位各有一羥基,極性略高,所以口服吸收率略差,原形經腎排泄略多。
1.吸收洋地黃毒甙口服吸收穩(wěn)定完全,其生物利用度高達100%,地高辛生物利用度約60%~80%,個體差異顯著。不同片劑產品的吸收率差異更大,變動在20%~80%之間,這與地高辛原料顆粒大小有關。顆粒小溶出度高,吸收率高,反之則低。經改進制備工藝中顆粒體積后,其生物利用度已經提高,差異縮小,中國藥典規(guī)定地高辛片劑一小時的溶出度不得低于65%。強心甙口服吸收后,部分經肝與膽管排入腸道而被再吸收,形成肝腸循環(huán)。洋地黃毒甙肝腸循環(huán)較多,與其作用持久有一定關系。
2.分布強心甙進入血液后可與血漿蛋白發(fā)生可逆性結合而分布全身。洋地黃毒甙結合較多,在腎、心、骨骼肌與血清中的濃度比為8.7:5.4:2.9:1。地高辛結合較少,分布于各組織中,以腎內濃度最高,心、骨骼肌中次之。
圖23-4 強心甙作用機制示意圖
3.代謝轉化泮地黃毒甙脂溶性較高,易進入肝細胞,代謝較多。它可經P450氧化脫糖成甙元,再在C3位轉為α構型而失效;部分在C12位被羥基化轉化成地高辛仍屬有效,在人體中此轉化約占總代謝量的8%;又有部分甙元的不飽和內酯環(huán)被氫化成飽和環(huán)而降低效應;代謝產物最終與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結合而經腎排泄。地高辛的代謝轉化較少,主要被氫化成二氫地高辛,繼而再被脫糖,內酯環(huán)氫化,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經腎外排。二氫地高辛的生成有賴于腸道細菌Eubact.lentum的存在,紅霉素、四環(huán)素等能抑制腸菌,減少二氫地高辛的生成,具有提高地高辛血藥濃度的效應。
4.排泄洋地黃毒甙排泄緩慢,是它作用持久的主要原因。它的代謝產物多數經腎,少量經腸道排出。少量原形物也經腎排泄。地高辛經腎小球過濾,部分也經腎小管分泌排出,每日可排出體內量的1/3。
5.影響藥代動力學的因素強心甙的小兒用量,按體重計,較成人高。地高辛維持量2歲以下兒童為0.015~0.02mg/kg,2歲以上為0.01~0.015mg/kg,因兒童排泄較多,血漿蛋白結合率較低,分布容積較大。老年人用量以少于成年人20%~30%為宜。地高辛維持量為0.125~0.2mg,因老年人腎排泄少,分布容積小,血濃較高。
表23-2 兩種強心甙的藥代動力學參數與用量
洋地黃毒甙 | 地高辛 | 洋地黃毒甙 | 地高辛 | ||
口服吸收% | 90~100 | 60~85 | 給藥法 | 口服 | 口服 |
蛋白結合% | 97 | 25 | 作用開始(h) | 2 | 1~2 |
肝腸循環(huán)% | 26 | 7 | 達峰濃度(h) | 8~12 | 4~8 |
原形腎排泄% | 10 | 60~90 | 毒性消失(天) | 3~7 | 1~2 |
代謝轉化% | 70 | 20 | 作用完全消失 | 2~3周 | 3~6天 |
分布容積(L/kg) | 0.6 | 5.1~8.1 | 全效量(mg) | 0.8~1.2 | 0.75~1.25 |
消除半衰期 | 5~7天 | 36h | 維持量(mg) | 0.05~0.3 | 0.125~0.5 |
治療血漿濃度(ng/ml) | 10~35 | 0.5~2.0 |
肝疾患嚴重時會影響藥的代謝和血漿蛋白結合率。但一般肝病時,洋地黃毒甙的消除并未減慢反而加快。因此時血漿蛋白減少,游離強心甙增多反多被代謝。
腎疾病時,地高辛排泄減少,其用量應根據肌酐清除率計算。洋地黃毒甙的消除則與腎功能無明顯關系。
毒毛花甙K(strophantin K)含較多羥基,極性高,口服吸收僅5%,作靜脈注射用。幾無代謝,以原形經腎排泄。半衰期約19h,是短效藥,現已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