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胃
胃是腹腔中容納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連食道,下通小腸。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精微之倉、氣血之海,胃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稱為后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濕土屬陰。
(一)胃的解剖形態(tài)
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腔稱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賁門上接食道,幽門下接小腸,為飲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胃的外形為曲屈狀,有大彎小彎。如《靈樞·平人絕谷》說: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彎小彎”。《靈樞·腸胃》又說:“胃纖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納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胃主受納是指胃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飲食人口,經(jīng)過食道,容納并暫存于胃腑,這一過程稱之為受納,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薄!叭酥軞庹,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靈樞·玉版》)。
“胃司受納,故為五谷之府”(《類經(jīng)·臟象類》)。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yǎng),所以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胃主受納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礎(chǔ),也是整個消化功能的基礎(chǔ)。若胃有病變,就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而出現(xiàn)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癥狀。
胃主受納功能的強弱,取決于胃氣的盛衰,反映于能食與不能食。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強;不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飲食物經(jīng)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胃主腐熟指胃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的作用!爸薪拐,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難經(jīng)·三十一難》)。胃接受由口攝人的飲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暫停留,進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將水谷變成食糜。飲食物經(jīng)過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質(zhì)由脾之運化而營養(yǎng)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行于小腸,不斷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過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現(xiàn)胃脘疼痛、噯腐食臭等食滯胃脘之候。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所以說:“脾,坤土(坤與乾對,坤為陰,乾為陽——作者注)也。坤助胃氣消腐水谷,脾氣不轉(zhuǎn),
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注解傷寒論》)。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
(《景岳全書·飲食》),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yǎng)全身,故脾胃合稱為后
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營養(yǎng)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對人體生命和健康至關(guān)重要。所以
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中醫(yī)學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胃氣,其含義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為水谷之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這些功能和特性的統(tǒng)稱,謂之胃氣。由于胃氣影響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直接關(guān)系到整個機體的營養(yǎng)來源。因此,胃氣的盛衰有無,關(guān)系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存亡,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臨床治病時,要時刻注意保護胃氣。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有從容和緩之象。因為脾胃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yǎng)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過經(jīng)脈輸送的,故胃氣的盛衰有無,可以從脈象表現(xiàn)出來。臨床上有胃氣之脈以和緩有力,不快不慢為其特點。其三,泛指人體的精氣!拔笟庹撸葰庖,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wèi)氣也,陽氣也”(《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胃氣可表現(xiàn)在食欲、舌苔、脈象和面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欲如常,舌苔正常,面色榮潤,脈象從容和緩,不快不慢,稱之為有胃氣。臨床上,往往以胃氣之有無作為判斷預(yù)后吉兇的重要依據(jù),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保護胃氣,實際上保護脾胃的功能。臨證處方用藥應(yīng)切記“勿傷胃氣”,否則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三)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與脾主升清相對。胃主通降是指胃臟的氣機宜通暢、下降的特性。“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人于小腸上口”(《醫(yī)學入門·臟腑》)。飲食物人胃,經(jīng)過胃的腐熟,初步進行消化之后,必須下行入小腸,再經(jīng)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濁者下移于大腸,然后變?yōu)榇蟊闩懦鲶w外,從而保證了胃腸虛實更替的狀態(tài)。這是由胃氣通暢下行作用而完成的。故曰:“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素問·五臟別論》)。“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靈樞·平人絕谷》。)所以,胃貴乎通降,以下行為順。中醫(yī)的臟象學說以脾胃升降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于大腸和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nèi)。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彼此協(xié)調(diào),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之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降,可以出現(xiàn)納呆脘悶、胃脘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jié)等胃失和降之證,或惡心、嘔吐、呃逆、噯氣等胃氣上逆之候。脾胃居中,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所以,胃氣不降,不僅直接導致中焦不和,影響六腑的通降,甚至影響全身的氣機升降,從而出現(xiàn)各種病理變化。
2.喜潤惡燥:喜潤惡燥是指胃喜于滋潤而惡于燥烈的特性。中醫(yī)運氣學說認為:風寒熱火濕燥六氣分主三陰三陽,.即風主厥陰,熱主少陰,濕主太陰,火主少陽,燥主陽明,寒主太陽。三陰三陽之氣又分屬五運,即厥陰風氣屬木,少陰熱氣屬君火,少陽火氣屬相火,太陰濕氣屬土,陽明燥氣屬金,太陽寒氣屬水!瓣柮髦,燥氣主之”(《素問·天元紀大論》),此為六氣分陰陽,即燥主陽明,指運氣而言。人與天地相應(yīng),在人體,陽明為六經(jīng)之陽明經(jīng),即足陽明胃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胃與大腸皆稟燥氣,“人身稟天地之燥氣,于是有胃與大腸,二者皆消導水谷之府,惟其稟燥氣,是以水人則消之使出,不得停胃”(《傷寒論淺注補正·卷二》);鹁驮,水就濕,陽明燥土必賴太陰濕土以濟之,則水火相濟,陰陽平衡,胃能受納,腐熟水谷而降濁。故曰:“胃與大腸,在天屬申酉二辰,申當坤方屬土,酉當兌方屬金,在四時當七八月,為燥金用事之候。蓋天地只是水火二氣化生萬物,水火相交,則蒸而為濕,濕與燥交,乃水火不變之氣也。火不蒸水,則云雨不來,水不濟火,則露降不降”(《傷寒論淺注補正·卷二》)。概言之,胃喜潤惡燥的特性,源于運氣學說中的標本中氣理論,即“陽明之上,燥氣主之,中見太陰”(《素問·天元紀大論》)。胃稟燥之氣化,方能受納腐熟而主通降,但燥賴水潤濕濟為常。所謂“惡燥”,惡其太過之謂!跋矟櫋,意為喜水之潤。胃稟燥而惡燥,賴水以濟燥。故曰:“胃喜柔潤”,“陽明燥土,得陰自安”(《J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二》)。胃之受納腐熟,不僅賴胃陽的蒸化,更需胃液的濡潤。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維持其通降下行之性。因為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故其病易成燥熱之害,胃陰每多受傷。所以,在治療胃病時,要注意保護胃陰,即使必用苦寒瀉下之劑,也應(yīng)中病即止,以祛除實熱燥結(jié)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傷陰。
總之,胃喜潤惡燥之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胃以陽體而合陰精,陰精則降”(《四圣心源》)。胃氣下降必賴胃陰的濡養(yǎng);二是胃之喜潤惡燥與脾之喜燥惡濕,陰陽互濟,從而保證了脾升胃降的動態(tài)平衡。
相關(guān)推薦:
2012年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基礎(chǔ)理論》?伎键c匯總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