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歌括新編250味
(一)解表藥
1麻黃辛溫,解表發(fā)汗。利水消腫,宣肺平喘。
2桂枝辛甘,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助陽化氣。
3紫蘇辛溫,表寒可用。解毒安胎,行氣寬中。
4生姜解毒,溫中止嘔。解表散寒,溫肺止嗽。
5香薷味辛,化濕和中。解表發(fā)汗,利水消腫。
6荊芥辛溫,透疹止癢。祛風(fēng)解毒,止血消瘡。
7防風(fēng)辛甘,勝濕止痛。祛風(fēng)解表,止痙可用。
8羌活辛溫,祛風(fēng)勝濕。解表散寒,頭痛更適。
9白芷解表,祛風(fēng)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10細(xì)辛解表,祛風(fēng)止痛。溫肺化飲,鼻竅能通。
11藁本辛溫,除濕止痛。祛風(fēng)散寒,頭痛常用。
12蒼耳子溫,宣痹止痛。發(fā)散風(fēng)寒,鼻竅亦通。
13辛夷性溫,發(fā)散風(fēng)寒。性能通竅,善治鼻淵。
14薄荷辛涼,風(fēng)熱疏散。頭目咽疹,行氣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毒解腫散。
16蟬蛻透疹,利咽開音。明目退翳,息風(fēng)止痙。
17桑葉苦寒,風(fēng)熱疏散。清肺潤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風(fēng)熱疏散。清熱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荊子苦,風(fēng)熱疏散。清利頭目,頭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解表退熱,陽升陷舉。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強(qiáng)。清熱解毒,舉陷升陽。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熱。升陽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熱藥
23石膏甘寒,止渴除煩。清熱泄火,斂瘡宜煅。
24知母甘苦,瀉火清熱。生津潤燥,止咳止渴。
25蘆根利尿,止嘔止咳。瀉火除煩,生津止渴。
26天花粉寒,瀉火清熱。消腫排膿,生津止渴。
27竹葉平淡,利尿除煩。清熱瀉火,上下焦安。
28梔子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出血能安。
29夏枯明目,眩暈頭痛。清熱瀉火,散結(jié)消腫。
30決明子寒,眩暈可煎。明目清肝,潤腸通便。
31黃芩止血,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亦適。
32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渴瘡適。
33黃柏苦寒,解毒療瘡。清熱燥濕,帶下稱王。
34龍膽苦寒,瀉火肝膽。清熱燥濕,目赤黃疸。
35苦參味苦,清熱燥濕。殺蟲利尿,帶下尤適。
36銀花苦寒,疏散風(fēng)熱。清熱解毒,瘡癰能克。
37連翹苦寒,熱清毒解。疏散風(fēng)熱,消腫散結(jié)。
38穿心涼血,消腫燥濕。清熱解毒,虛寒不適。
39大青葉寒,清熱解毒。喉痹口瘡,溫斑宜服。
40青黛定驚,瀉火清肝。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41貫中殺蟲,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感冒宜服。
42蒲公清熱,解毒力勁。消腫散結(jié),利濕通淋。
43紫花地丁,蛇傷常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44土茯苓平,梅毒克星。除濕解毒,關(guān)節(jié)通行。
45魚腥草辛,肺癰妙品。排膿解毒,利尿通淋。
46射干利咽,清熱化痰。咽喉腫痛,痰盛咳喘。
47山豆根苦,喉痹常用。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48白頭翁苦,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瘡癰腫服。
49馬齒莧酸,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瀉痢能服。
50鴉膽子苦,截瘧功殊,腐蝕贅疣,止痢解毒。
51生地甘寒,心甘腎經(jīng)。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52玄參甘咸,瀉火解毒。清熱涼血,滋陰可服。
53丹皮甘苦,清熱涼血。祛瘀活血,骨蒸熱歇。
54赤芍療傷,經(jīng)閉不通。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55紫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紫斑消卻。
56青蒿截瘧,除蒸涼血。清透虛熱,暑熱可卻。
57白薇涼血,虛熱消盡。解毒療瘡,利尿通淋。
58地骨涼血,骨蒸潮熱。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59銀柴胡甘,一退虛熱。二除疳熱,兒疾可克。
60胡黃連苦,一退虛熱。二除疳熱,濕熱亦克。
編輯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