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利用處方中的白及提取白及膠,以白及膠為基質(zhì)制備中藥的耳用藥膜,既可節(jié)省成膜材料,又可提高含藥量,增強療效。
關(guān)鍵詞:耳用藥膜; 制備工藝
膜劑具有質(zhì)量穩(wěn)定、藥精量少、吸收快、攜帶方便等特點。尤其是外用膜劑,自80年代以來發(fā)展迅速。但目前耳癥用膜尚不多見[1]。我們采用白及膠作為基質(zhì)制備了中藥耳用藥膜,用于治療鼓膜干性穿孔,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其制備工藝、質(zhì)量檢查報告如下。
1 實驗材料
白及、珍珠層粉、爐甘石等藥材購自廣州市藥材公司,經(jīng)鑒定符合1995年版《中國藥典》1部規(guī)定。氮酮、吐溫-80、乙醇、甘油均為藥用。其余所用試劑均為AR.
2 實驗內(nèi)容
2.1 白及膠的制備
稱取白及飲片加入10倍量的溫水浸(水溫為60℃左右)5 h,超聲波震蕩15 min后再煮沸15 min,用4層紗布過濾;藥渣再加10倍量的溫水浸3 h,超聲波震蕩15 min,煮沸15 min后用四層紗布過濾,合并兩次濾液,濃縮至與藥材比為10∶1,冷卻至室溫,加入95%乙醇進行醇沉(使含醇量為70%),邊加乙醇邊攪拌,即可析出大量的絮狀沉淀。靜置24 h后真空抽濾至干。濾渣再第2次醇沉2 h,(使含醇量達70%),將其抽濾至無液滴時,取出濾渣置于白瓷盤中使自然干燥,收率為15%±2%,將白及干膠裝入瓶中,存于干燥處備用。
2.2 藥膜制備工藝
2.2.1 爐甘石、珍珠層粉過80目篩后混勻,其他藥物提取成藥液,備用。
2.2.2 稱取一定量的白及干膠加15倍量的蒸餾水,水浴加熱使其充分溶解,得白及膠漿。
2.2.3 將混勻后的藥粉加入藥液中攪勻后,加適量的甘油,氮酮和吐溫-80,充分攪拌,然后置于白及膠漿中(50~60℃)攪拌,攪勻后均勻地涂布于準備好的玻璃板上,在室溫下自然干燥后脫膜、分割成小片,消毒后密封于塑料袋中,備用。
2.3 鑒別檢查
2.3.1 白及膠[2]:將耳用藥膜制成1%的水溶液,加稀鹽酸酸化,加熱微沸,放冷,用氨試液調(diào)pH至中性,加等量的堿性酒石酸銅試液,加熱產(chǎn)生紅色的氧化亞銅溶液。
2.3.2 珍珠層粉[3]:取耳用藥膜20片,加稀鹽酸即發(fā)生大量氣泡,加入10倍量蒸餾水,過濾,濾液中加甲基紅指示液2滴,用氨試液中和,再滴加鹽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銨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離,白色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鹽酸。
2.3.3 爐甘石[3]:取本品20片,加稀鹽酸10ml使溶解,過濾,濾液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
2.4 微生物限度檢查:照《中國藥典》1995版1部附錄XⅢC檢查法檢查:細菌總數(shù)<10個/10 cm2;霉菌總數(shù)<10個/10 cm2;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未檢出。以上檢查結(jié)果符合規(guī)定。
3 小結(jié)
3.1 白及膠的提取方法文獻報道的有多種,本實驗經(jīng)過綜合和摸索,采取本文的提取方法,使白及膠的提取既省時省能耗,且收率較高,可達15%±2%. 3.2 白及能止血生肌,有增強機體的防衛(wèi)能力的作用,而白及的止血生肌作用被認為與其所含的膠狀成分有關(guān)[4]。白及膠除了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等作用外,在藥劑上也是個極好的粘合劑和涂膜劑。在該耳用藥膜中白及膠不但能起到治療作用又可作為基質(zhì),既節(jié)約了輔料,降低成本,且提高了含藥量,提高了療效。
3.3 外傷或慢性中耳炎所致的鼓膜穿孔在耳鼻喉科較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的聽力。采用中藥藥膜貼補的方法,治療鼓膜干性穿孔,無需手術(shù),患者無痛苦,且方法簡單易行。該耳用藥膜除了起搭橋作用外,所含的藥物尚可促進鼓膜組織的再生與修復(fù),從而可加速穿孔的愈合。
作者單位:袁小紅 林 華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州 510120
參考文獻
1 趙玉華,李玉琴。近年中藥外用膜劑研究進展。中成藥,1995,17(9)∶39
2 張進東,陶福華。白及膠粉的制備及質(zhì)量控制。中國中藥雜志,1989,14(4)∶3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1部)。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5∶8,194,199
4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3∶1089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