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對于臟腑病證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
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腑,即府也!墩f文解字》曰:“府,文書藏也!薄队衿吩唬骸案,本也,聚也,藏貨也!备,即庫府,是藏貨谷物之處。六腑與五臟相比,多形態(tài)中空,功能以受納腐熟水谷,傳化精微,排泄糟粕為主。故《靈樞。腸胃》有“六腑傳谷”之說!端貑枴N迮K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薄鹅`樞。本藏》曰:“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敝赋隽軅骰嬍乘龋咕⑥D(zhuǎn)輸入五臟,將糟粕排出體外,而不使之貯留。故稱為“實而不滿”、“瀉而不藏”。即如《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所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薄端貑。五臟別論》亦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由于六腑以傳化飲食物,排泄糟粕為其生理功能,具有“實而不滿”、“藏而不瀉”的功能。因此,正常情況下,六腑須保持暢通,以有利于飲食物的及時下傳及糟粕的按時排泄。故曰:“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正如《臨證指南醫(yī)案。脾胃》所說:“臟宜藏,腑宜通,臟腑之用各殊也。”《類證治裁。內(nèi)景綜要》亦云:“六腑傳化不藏,實而不能滿,故以通為補焉!比袅煌,則致飲食停滯,糟粕不瀉,氣機不暢,而見腹脹疼痛,二便不通等癥。如食積胃脘,則脘脹疼痛、納呆不饑、惡心嘔吐;膽腑不通,則脅脹疼痛、納呆食少等;大腸傳導(dǎo)不利,則致大便秘結(jié)、腹脹疼痛等;膀胱閉阻,則見尿少尿閉、小腹脹痛等;三焦氣滯,氣化不利,則見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等病癥。因此,六腑的功能特點以通暢為要。盡管六腑以通為主,六腑不通則為病,但若六腑通之太過,可引起各種病證。如大腸傳導(dǎo)太過,則見大便稀溏、便意頻頻;若膀胱通之太過,則見尿頻、遺尿,或小便失禁等癥。因此,六腑當(dāng)藏瀉有度,太過或不及皆可引起相應(yīng)病證。
“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對于臟腑病證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臨床上,對于六腑病證,多用通利祛邪之法治之。如食積胃脘,則治以催吐祛邪,或消食、導(dǎo)滯之品;若膽腑不通,則治以利膽通腑之法;二便不通者,則應(yīng)用利尿,或通便之法治之。如見五臟實證,亦常用“臟實瀉其腑”之法,瀉其相為表里之腑,以達到祛邪已病之目的。如心火上炎,則用清心利小腸之藥,使心之火熱從小便而去;若肺熱壅盛、肺氣閉阻者,則以通腑瀉熱、通利大腸之藥治之。當(dāng)然,六腑病證亦有虛證,如胃氣虛,膀胱虛寒等等。因此,臨床上對于六腑病證的治療,不可拘泥于“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對于六腑的虛證,應(yīng)當(dāng)注重辨證求因、審因論治,而勿犯虛虛實實之戒。如此,補虛瀉實、扶正祛邪,以達治病求本、調(diào)整虛實之目的。
編輯推薦: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