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6年中醫(yī)助理醫(yī)師《針灸學》章節(jié)復習筆記匯總
第二十五單元 頭面軀體痛證
一、頭痛
【病因病機】
分為外感、內傷兩方面。外感頭痛,主要是風邪所致,每多兼寒、夾濕、兼熱,上犯清竅,經絡阻遏,而致頭痛。內傷頭痛,可因情志、飲食、體虛久病等所致。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陽妄動,上擾清竅;腎陰不足,腦?仗摚甯[失養(yǎng);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恣食肥甘,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滯腦絡;外傷跌仆,氣血瘀滯,腦絡被阻,均可導致內傷頭痛。
【辨證】
頭痛總體上分為外感頭痛、內傷頭痛兩大類。按照頭痛的部位辨證歸經,前額痛為陽明頭痛,側頭痛為少陽頭痛,后枕痛為太陽頭痛,顛頂痛為厥陰頭痛。
1.外感頭痛
主癥頭痛連及項背,發(fā)病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
兼見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頭痛;頭痛而脹,發(fā)熱,口渴欲飲,小便黃,苔黃,脈浮數,為風熱頭痛;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為風濕頭痛。
2.內傷頭痛
主癥 頭痛發(fā)病較緩,多伴頭暈,痛勢綿綿,時發(fā)時止,遇勞或情志刺激而發(fā)作、加重。
兼見頭脹痛,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陽上亢頭痛;頭痛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遺精,舌紅苔少,脈細無力,為腎虛頭痛;頭部空痛,兼頭暈,神疲無力,面色不華,勞則加重,舌淡,脈細弱,為血虛頭痛;頭痛昏蒙,脘腹痞滿,嘔吐痰涎,苔白膩,脈滑,為痰濁頭痛;頭痛遷延日久,或頭部有外傷史,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舌暗,脈細澀,為瘀血頭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外感頭痛
治法祛風通絡,止痛。以督脈及手太陰、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列缺 百會 太陽 風池
配穴 陽明頭痛者,加印堂、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者,加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脈;厥陰頭痛者,加四神聰、太沖、內關。風寒頭痛者,加風門;風熱頭痛者,配曲池、大椎;風濕頭痛者,加陰陵泉。
操作 毫針瀉法。風門拔罐或艾灸;大椎點刺出血。
方義 百會、太陽可疏導頭部經氣。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功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
【習題】
外感頭痛應取何經腧穴為主
A.督脈、手太陰、手陽明經穴
B.督脈、手太陰、足少陽經穴
C.任脈、手太陰、足少陽經穴
D.手陽明、手太陰經穴
E.手陽明、足陽明經穴
『正確答案』B
治療陽明頭痛,應配用
A.印堂、攢竹、合谷
B.率谷、外關、足臨泣
C.天柱、后溪、申脈
D.太沖、內關、四神聰
E.血海、膈俞、內關
『正確答案』A
(2)內傷頭痛
、賹嵶C
治法 疏通經絡,清利頭竅。以督脈及足陽明、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百會 頭維 風池
配穴 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陽上亢者,加太沖、太溪、俠溪;痰濁頭痛者,加太陽、豐隆、陰陵泉;瘀血頭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內關。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百會、頭維疏通頭部經絡氣血。風池活血通經,清利頭目,調和氣血。
②虛證
治法 疏通經絡,滋養(yǎng)腦髓。以督脈及足陽明、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百會 風池 足三里
配穴 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虛頭痛者,加三陰交、肝俞、脾俞;腎虛頭痛者,加太溪、腎俞、懸鐘。
操作 風池 用平補平瀉法。余穴均用補法。
方義 百會疏調氣血以養(yǎng)腦髓。風池活血通經,調和氣血。足三里補益氣血,滋養(yǎng)腦髓。
血虛頭痛,應配合
A.列缺、曲池、大椎
B.太溪、腎俞、懸鐘
C.血海、膈俞、內關
D.太沖、太溪、俠溪
E.三陰交、肝俞、脾俞
『正確答案』E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枕、額、腦、神門,毫針刺或埋針或王不留行籽貼壓。對于頑固性頭痛可在耳背靜脈點刺出血。
(2)皮膚針法 用皮膚針叩刺太陽、印堂及痛處,出血少量,適用于外感頭痛。
[附]偏頭痛
【病因病機】
多與惱怒、緊張、風火痰濁有關。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或惱怒急躁,肝陽 上亢,風火循肝膽經脈上沖頭部;或體內素有痰濁,隨肝陽上沖而循經走竄,留滯于頭部少 陽經脈。使經絡痹阻不通,故暴痛驟起。
【治療】
治法 疏泄肝膽,通經止痛。以足厥陰及手足少陽經穴為主。
取穴 太沖 足臨泣 外關 豐隆 頭維 風池 率谷 角孫
操作 發(fā)作時以遠端穴位為主,先刺,較強刺激瀉法。諸穴均用瀉法。
二、落枕
【病因病機】
多由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高低不適,或因負重頸部過度扭轉,使頸部經脈受損;或風寒侵襲頸項背,寒主收引,使筋絡拘急。頸項側部主要由手三陽經和足少陽經所主,因此,手三陽經、足少陽筋絡受損,氣血阻滯,不通則痛。
【辨證】
頸項強痛、活動受限,頭多向患側歪斜,項背牽拉痛,甚則向同側肩郡和上臂放射,頸項部壓痛明顯。
本病屬手三陽和足少陽經筋證;兼見惡風畏寒者,為風寒襲絡;頸部扭傷者,為氣血瘀滯。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疏經通絡,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外勞宮 阿是穴 肩井 后溪 懸鐘
配穴 風寒襲絡者,加風池、合谷;氣血瘀滯者,加內關及局部阿是穴;肩痛者,加肩髃、外關;背痛者,加肩外俞、天宗。
操作 毫針瀉法。先刺遠端落枕穴、后溪、懸鐘,持續(xù)捻轉,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項部,一般疼痛可立即緩解。再針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或點刺放血。
方義 外勞宮是治療本病的經驗穴。手太陽、足少陽經循行于頸項側部,取兩經腧穴后溪、懸鐘,與局部阿是穴合用,遠近相配,可疏調頸項部經絡氣血,疏筋通絡止痛。
治療落枕的主穴是
A.天柱、肩井、天髎、肩貞
B.養(yǎng)老、后溪、合谷、陽池
C.阿是穴、外關、合谷、肩井
D.阿是穴、外勞宮、后溪、懸鐘
E.后溪、外關、束骨、昆侖
『正確答案』D
2.其他治療
(1)拔罐法 在患側項背部行閃罐法,應順著肌肉走行拔罐。
(2)耳針法 選頸、頸椎、神門。毫針中等刺激,持續(xù)運針時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項部。
三、漏肩風
【病因病機】
多因體虛、勞損、風寒侵襲肩部,使經氣不利所致。感受風寒,氣血阻痹,或勞作過度、外傷,損及筋脈,氣滯血瘀,或年老氣血不足,筋骨失養(yǎng),皆可使肩部經絡氣血不利。不通則痛。肩部主要歸手三陽經所主,內外因素導致肩部經絡阻滯不通或失養(yǎng)而致肩痹。
【辨證】
主癥 肩部酸重、疼痛,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或勞累而誘發(fā)或加重,患者肩前、后及外側均有壓痛,主動和被動外展、后伸、上舉等功能明顯受限,后期可出現(xiàn)肌肉萎縮。
肩前部疼痛明顯,為手陽明經證;肩后部疼痛明顯,為手太陽經證;肩外側疼痛明顯,為手少陽經證。
兼有明顯的感受風寒史,遇風寒痛增,得溫痛減,畏風惡寒,為外邪內侵;肩部有外傷或勞作過度史,疼痛拒按,夜間尤甚,為氣滯血瘀;肩部酸痛,勞累加重,或伴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為氣血虛弱。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通經活血,祛風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和手陽明、手太陽、手少陽經穴為主。
主穴 肩髃 肩髎 肩貞 肩前 阿是穴
配穴 手陽明經證者,加合谷;手太陽經證者,加后溪;手少陽經證者,加外關。外邪內侵者,加合谷、風池;氣滯血瘀者,加內關、膈俞;氣血虛弱者,加足三里、氣海。
操作 足三里、氣海用補法,余穴均用瀉法。先刺遠端穴位,做較長時間的手法,行針后令患者活動肩關節(jié),肩部穴位要求有強烈的針感。
方義 肩髃、肩貞、肩髎是手三陽經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為局部選穴,可疏通肩部經絡氣血,活血祛風而止痛。
針灸治療漏肩風,敘述不正確的是
A.以通經活血,祛風止痛為法
B.局部穴常作為主穴
C.宜根據經絡辨證分經取穴
D.一般先刺局部腧穴,后刺遠端腧穴
E.針刺遠端輸穴后,要求患者運動肩關節(jié)
『正確答案』D
漏肩風主要與以下哪組經脈的阻滯不通有關
A.手太陽、手少陽、手厥陰
B.手太陽、手陽明、手太陰
C.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
D.手太陰、手厥陰、足少陽
E.手陽明、手陽明、足少陽
『正確答案』C
2.其他治療
(1)刺絡拔罐法 選局部壓痛點,用皮膚針或三棱針在肩部壓痛點點刺,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選局部壓痛點,用當歸注射液或復方丹參注射液,每處注射2ml,隔日1次,l0次為l療程。
關注"566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zhí)業(yè)醫(y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2016年中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實踐技能考試復習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