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頁:參考答案 |
4.
【正確答案】:(1)①應(yīng)收賬款賬面價值=5000-500=4500(萬元)
應(yīng)收賬款計稅基礎(chǔ)=5000×(1-5‰)=4975(萬元)
應(yīng)收賬款形成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4975-4500=475(萬元)
、陬A(yù)計負債賬面價值=400萬元
預(yù)計負債計稅基礎(chǔ)=400-400=0
預(yù)計負債形成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400萬元
、鄢钟兄恋狡谕顿Y賬面價值=4200萬元
計稅基礎(chǔ)=4200萬元
國債利息收入形成的暫時性差異=0
注釋:對于國債利息收入屬于免稅收入,說明計算應(yīng)納稅所得額時是要稅前扣除的。故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計稅基礎(chǔ)是4200萬元,不是4000萬元。
、艽尕涃~面價值=2600-400=2200(萬元)
存貨計稅基礎(chǔ)=2600萬元
存貨形成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400萬元
、萁灰仔越鹑谫Y產(chǎn)賬面價值=4100萬元
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計稅基礎(chǔ)=2000萬元
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形成的應(yīng)納稅暫時性差異=4100-2000=2100(萬元)
(2)①應(yīng)納稅所得額:
6000+475+400+400-2100-200=4975(萬元)
②應(yīng)交所得稅:4975×33%=1641.75(萬元)
、圻f延所得稅:[2100-(475+400+400)]×33%=272.25(萬元)
、芩枚愘M用:1641.75+272.25=1914(萬元)
(3)分錄:
借:所得稅費用 1914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420.75
貸:應(yīng)交稅費——應(yīng)交所得稅 1641.75
遞延所得稅負債 693
【該題針對“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暫時性差異”知識點進行考核】
5.
【正確答案】:(1)2008年末
無形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2 000萬元,計稅基礎(chǔ)=2 000×150%=3 000(萬元)
暫時性差異=1 000萬元,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應(yīng)納稅所得額=5 000-(500+500)×50%=4 500(萬元)
應(yīng)交所得稅=4 500×25%=1 125(萬元)
所得稅費用=1 125萬元
(2)2009年末
無形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2 000-2 000/10=1 800(萬元),計稅基礎(chǔ)=3 000-3 000/10=2 700(萬元)
暫時性差異=900,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應(yīng)納稅所得額=5 000-(3 000/10-2 000/10)=4 900(萬元)
應(yīng)交所得稅=4 900×25%=1 225(萬元)
所得稅費用=1 225萬元
(3)2010年末
減值測試前無形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2 000-(2 000/10)×2=1 600(萬元)
應(yīng)計提的減值準(zhǔn)備金額=1 600-1 400=200(萬元)
計提減值準(zhǔn)備后無形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1 400萬元
計稅基礎(chǔ)=3 000-(3 000/10)×2=2 400(萬元)
暫時性差異為1 000萬元,其中800萬元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應(yīng)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200×25%=50(萬元)
應(yīng)納稅所得額=5 000-(3 000/10-2 000/10)+200=5 100(萬元)
應(yīng)交所得稅=5 100×25%=1 275(萬元)
所得稅費用=當(dāng)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1 275-50=1 225(萬元)。
(4)2011年末
無形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1 400-(1 400/8)=1 225(萬元)
計稅基礎(chǔ)=3 000-(3 000/10)×3=2 100(萬元)
暫時性差異為875,其中700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余額=175×25%=43.75(萬元)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本期轉(zhuǎn)回額=50-43.75=6.25(萬元)
應(yīng)納稅所得額=5 000-(3 000/10-1 400/8)=4 875(萬元)
應(yīng)交所得稅=4 875×25%=1 218.75(萬元)
所得稅費用=當(dāng)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1 218.75+6.25=1 225(萬元)
【該題針對“遞延所得稅的確認與計量,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知識點進行考核】
相關(guān)推薦: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