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2 頁:多選題 |
第 3 頁:計算題 |
第 4 頁:單選題答案 |
第 5 頁:多選題答案 |
第 6 頁:計算題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C
[解析]:選項A,應計入管理費用;選項B,應計入所建造房屋建筑物的成本;選項D,研究階段發(fā)生的支出,先計入“研發(fā)支出—費用化支出”科目,期末,將其轉入“管理費用”。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內容和確認”知識點進行考核]
2
[答案]:C
[解析]:選項A,無形資產要具有可辨認性;選項B,企業(yè)不應該將內部自創(chuàng)品牌確認為無形資產;選項D,企業(yè)合并中取得的無形資產本身可以單獨辨認,但其計量或處置必須與有形的或其他無形的資產一并作價時,不應該單獨確認為一項無形資產。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內容和確認”知識點進行考核]
3
[答案]:A
[解析]:投資者投入無形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但是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知識點進行考核]
4
[答案]:C
[解析]:企業(yè)自行開發(fā)無形資產發(fā)生的研發(fā)支出,不滿足資本化條件的,借記“研發(fā)支出——費用化支出”,滿足資本化條件的,借記“研發(fā)支出——資本化支出”,貸記“原材料”、“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科目。期末或該無形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的,不滿足資本化條件的,再轉入“管理費用”科目。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內部研發(fā)支出的處理”知識點進行考核]
5
[答案]:A
[解析]:至2011年12月31日累計攤銷金額=(2 340+36)÷8×2=594(萬元);
2011年12月31日未進行減值測試前的賬面價值=(2 340+36)-594=1 782(萬元),可收回金額高于賬面價值,不需計提減值準備,賬面價值仍為1 782萬元。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后續(xù)計量”知識點進行考核]
6
[答案]:B
[解析]: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期末如果發(fā)生了減值的跡象,就應進行減值測試,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按其差額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如果期末沒有發(fā)生減值跡象,則無需進行減值測試。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后續(xù)計量”知識點進行考核]
7
[答案]:C
[解析]:選項A和選項D,應通過營業(yè)外收入核算;選項B,應確認為投資收益。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后續(xù)計量”知識點進行考核]
8
[答案]:D
[解析]:對無形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攤銷無形資產、轉讓無形資產所有權,均會減少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發(fā)生無形資產后續(xù)支出應計入當期損益,不影響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后續(xù)計量”知識點進行考核]
9
[答案]:B
[解析]:該項無形資產的入賬成本=300+700+40+60+100+300+10+30+120=1 660(萬元),按5年攤銷,2010年應攤銷金額=1 660/5×1/2=166(萬元)。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攤銷”知識點進行考核]
10
[答案]:C
[解析]:轉讓該無形資產所獲得的凈收益=(300-15)-(360-360÷10×5-20)=125(萬元)。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處置”知識點進行考核]
11
[答案]:A
[解析]:企業(yè)自行研發(fā)無形資產發(fā)生的研發(fā)支出,不滿足資本化條件的,發(fā)生時借記“研發(fā)支出——費用化支出”科目;滿足資本化條件的發(fā)生時借記“研發(fā)支出——資本化支出”科目。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內部研發(fā)支出的處理”知識點進行考核]
12
<1>
[答案]:D
[解析]: 2010年12月31日A專利權賬面價值=525-525÷5×3/12-525÷5×2=288.75 (萬元)。2010年12月31日,該無形資產的可收回金額為320萬元,高于賬面價值288.75萬元,不需要計提減值準備。
由于甲公司增發(fā)新股,甲公司接受的該項無形資產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即按照抵繳新購股款420萬元入賬。B專利權賬面價值=420-420÷10×4/12=406 (萬元)。
2010年12月31日A專利權和B專利權賬面價值合計=288.75+406=694.75 (萬元)。
<2>
[答案]:C
[解析]:B專利權用于生產產品,所以計提的攤銷額計入制造費用。
13
[答案]:D
[解析]:無形資產成本=200+120=320(萬元),對20X8年損益的影響=(150-120)+320÷5×6/12=62(萬元)。
[該題針對“無形資產的后續(xù)計量”知識點進行考核]
相關鏈接: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