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將于2011年4月10日舉行。今年安徽省申論考試仍然分A、B卷,其中,報考省、市機關和省以下垂直管理單位職位的人員考《申論》A卷;報考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機關職位的人員考《申論》B卷。報考計算機、法律、財會、公安、外語等專業(yè)性較強職位的人員,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yè)能力測試》和《專業(yè)知識》兩科;報考其他職位和市以下法院、檢察院專門用于招錄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并取得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書人員職位的人員,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yè)能力測試》和《申論》兩科。對于公告的詳細信息考生要仔細閱讀,同時還要統(tǒng)籌規(guī)劃,有效利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
首先,以真題為導向,以教材為輔助。
真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申論備考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資料,要反復研讀,不僅僅是做一遍看看答案就可以了。所謂“讀”就是仔細研讀真題的給定資料部分,在不斷的閱讀中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同時要邊閱讀、邊思考;所謂“研”就是研究題目、研究材料的組織以及答案是如何得出的。復習過程中如果覺得自己對某個題型的作答方法掌握差不多了,可以在預留的真題中做一下練習,測試一下掌握的程度。先了解一下《考試大綱》要求,了解測查目標、試卷結構、試題內容、考查規(guī)律、評分規(guī)則和標準,知道申論為什么而考、考什么、怎樣考、怎樣答,由過去的考試實踐推知未來的考試,再來看真題,結合真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真題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要真正把真題吃透才能出奇制勝。教材要隨時翻看查找,如果做題過程中想到那個知識點不是很明確了,就翻出教材來溫習回顧下,增加記憶,深入思考。
其次,堅持四大能力的加強訓練。
申論考試主要通過考生對給定資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考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對能力的測查才是申論考試的最終目的。
一要堅持閱讀。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閱讀上,考生應該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制定一份計劃,幾天讀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材料,讀材料的時候要不斷思考,不要只是機械的閱讀,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二要加強綜合分析。綜合分析類試題,題型多樣,出題方式靈活,并且在不斷地發(fā)展中推陳出新,增加了考生對此題型的把握和作答難度?忌喿x或做題的過程中要多注意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進行有意識的分析和延伸拓展。
三要邊閱讀邊思考相關對策。提出對策類試題是申論考試的重要題型,申論材料中必然會反映問題,這要求考生針對全部資料反映的主要問題或材料中涉及的某個具體問題提出對策思路或解決方案。文章論述或公文寫作中也時常出現(xiàn)對提出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
四要多讀優(yōu)秀的時評文章或者作文。對文章寫作,平時復習過程中要多閱讀一些理論水平較高的文章。以增強自己的語感,不斷積累,為寫作做好準備、打好基礎。平時養(yǎng)成關注時政的習慣,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也能對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首先,要重分析。如果文章僅停留于對給定材料的大量復述和引用上,忽視自己的獨特分析和必要論證,文章很難讓閱卷者信服。要忠于材料,但不是無限制的復述材料。其次,要重論據(jù)。缺乏論據(jù),空發(fā)議論,或者是對策的機械羅列,很容易降低你文章的印象分,沒有血肉、空有骨架的文章也是不會得高分的。這就需要考生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比如名言警句,典型事例的記憶等等,論據(jù)的使用能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能讓你的文章生動起來。一長段的長篇大論往往不及一個小事例或者一句名言來得有力度,來得精練。再次,要重立場。在作答的過程中,考生必須要擺正自己的論述立場,謹慎下筆,即立場要“鮮明”,立場是文章寫作之根基?忌谙鹿P寫作之前一定要經(jīng)過謹慎、系統(tǒng)地思考后再寫。
再次,實戰(zhàn)模擬,嚴于律己。
很多考生可能覺得申論考試看看就行,最難的莫過于寫篇作文,翻閱一下自己的之前筆記,熟悉下教材中的答題方法和技巧就去考試了,結果可想而知。實則不然,“看”固然重要,但是實踐出真知,動手、動腦去做題才是提高申論的根本之道。模擬練習的目的是為了“留住感覺”,把握自己作答的最佳時間,這樣在真正的考試時才不至于摸不著頭腦和產(chǎn)生恐慌心理。要把每一次的模擬當做一次真正的考試對待,這樣才會真正發(fā)揮模擬的作用。平常練習中總結規(guī)律和作答時間的分配,不要過分注重結果,也不要有心理負擔,模擬的目的除了測查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度外,更重要的是對考前心理的調整。
相關鏈接: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