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議論文論證的過程中,說理論證是一種常用的論證方法,尤其是日常儲備不足、寫作時無例可舉的考生,偏愛運用說理論證,以為說理論證甚是簡單。然而,運用說理論證的文章大都得分偏低,普遍存在概念化論述,文章表述單調(diào)、枯燥,邏輯混亂、顛三倒四的問題。這也恰恰是運用理證法特別要注意避免的問題。下面針對運用說理論證時的注意事項進行簡單的總結:
(1)說“理”要形象,化抽象為具體
要使說理深入淺出,擺脫概念化、程式化。在論證某個觀點時,不用抽象的概念描述,而要通過形象地描繪,具體、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寓深于淺,讓議論評析的語言具有形象感。
【示例一】
人類的認知是否有一個極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眼光放得高遠,所謂極限也不過是平地上聳起的小丘罷了。然而一輩子住在山東的人,以為泰山就是世界的制高點;從未出過海的人,也會將門前的小湖看作海一般大。思維的極限,只因眼界的狹窄和所謂權威的桎梏而生。而天生被賦予思考能力的人類,競無數(shù)次地被剝奪了思想的翅膀,失去了挑戰(zhàn)的能力與勇氣。勇于挑戰(zhàn),挑戰(zhàn)視野所及的高峰和人類歷史的權威,是每一個自由的人所擁有的權利。
【解析】示例中為了闡明“思維的極限,只因眼界的狹窄和所謂權威的桎梏而生”,運用類比,“一輩子住在山東的人”、“從未出過海的人”、“泰山”、“小湖”、“大海”幾個具體形象的介入,使說理具有直觀性,增強了語言的畫面感。
【示例二】
一味地模仿,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活力,失去前進的動力。眾人皆知的罌粟有著妖嬈的容貌,令人愛不釋手,但一旦沉入了它的天堂就注定一場悲劇的發(fā)生。追求瞬息的快感,貪圖著一時的放縱,輕易地拋棄了不可或缺的清醒。而山寨又何嘗不是呢?人們一時沉醉于它的逼真模仿,廉價定位,但麻痹的神經(jīng)漸漸失去知覺。創(chuàng)新遠離的時候,人們卻從未察覺,出發(fā)時的夢想早已咫尺天涯。
【解析】運用比喻論證是說理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正如示例中將“沉迷于模仿”比作“服食罌粟”,用罌粟花的妖嬈容貌,使人有了快感的同時拋棄清醒等直觀感受,形象、生動地說明模仿的危害,使文章以情明理,情理交融,達到論證水到渠成的效果。
(2)‘理’要氣脈貫通,要有氣勢
論證不可一馬平川,要有起伏跌宕之勢,有細水微瀾之從容,亦需有江河俱下的氣魄,這主要依靠論證中道理和事實論據(jù)的詳略處理,有效結合。而要使文章有“勢”的變化,排比造勢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示例一】
屈原獨步江邊,用縱身一躍的無悔同家國的沒落抗爭,化成一縷汨羅江上的不沉之魂;秋瑾凝視蒼天,用“一腔碧血勤珍重”的大義同封建社會的桎梏抗爭,讓“劍湖女俠”的豪氣刻進了革命的豐碑中;夏洛蒂·勃朗特掌心合十收起悲痛的淚水,用微笑和真愛同失去至親的悲苦抗爭,誕下了享譽文壇的雪莉……生命總是能夠以它的執(zhí)著、堅毅、灑脫在黑暗中劃出一道道光明。
【解析】這是一篇文章的開頭,三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揭示生命的執(zhí)著、堅毅和灑脫,文字行間充滿了抗爭的力量,為下文奠定高亢激昂的基調(diào)。
【示例二】
若沒有商鞅效李悝之法主張變法強國,秦國何以亂世稱雄,一統(tǒng)天下;若沒有朱熹效佛老之道,融會貫通于儒學之中,儒學何以重歸正統(tǒng),孔廟香火鼎盛七百余年;若沒有志士效“俄國人之路”,將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革命大道,中國何以國富民強,屹立于世界東方。正是這些“山寨”師他家之長,才能為我所用,使我泱泱中華五千年傳承不息,一路向著更光明大步邁進。
【解析】這是文章結尾處的一段排比,文字如涓涓細流,到這里蓄勢而發(fā),直貫入海,既是對前面觀點的鞏固,又打開了一片全新的氣象。要注意的是排比不可生硬堆砌,要順勢而成,才能自然。
以上是對運用理證法書寫時注意事項的總結,要使文章從千篇一律的平實表達中脫穎而出,就需要論證的理據(jù)充沛,氣脈貫通,嚴謹有力。只有不斷加強文章的書寫訓練,才能在考場上游刃有余。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