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媒體曾經(jīng)采寫了露宿者被公用設施驅(qū)趕的系列報道,其中廣州江灣大酒店(商業(yè)中心樓)外騎樓底裝噴頭淋水的“新方式”最受關注。記者近日獲悉,在同一個地點,擺滿了二十多盆植物,且每天兩次抽珠江水,以人工方式噴淋植物,露宿者再次被水趕走,露宿者再次占據(jù)了旁邊的社區(qū)休閑健身點。
驅(qū)逐露宿者,廣州蠻拼的。從幾年前高架橋下筑水泥錐、過街天橋下鑄“鐵籠”,到今年年初爆出騎樓底安裝定時噴水裝置,再到如今創(chuàng)意出“盆栽植物+人工噴淋”模式,廣州對街邊露宿者的驅(qū)離從未停止,大有不達趕盡殺絕之目的不罷休的節(jié)奏。露宿者的境遇就是城市文明的“溫度計”,如果把露宿者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城市就會淪為冰冷的水泥森林。
半年前,騎樓裝噴頭時,城管部門還傻傻回應稱,為美化市容,不得已而為之,希望露宿者去救助站,結果在輿論面前碰了一鼻子灰。這次,相關部門學聰明了——珠光街城管科表示,這次搬植物、淋水完全不是職能部門的安排。言下之意,這是酒店經(jīng)營者個人行為,與部門無關。但讓城市變得如此冷漠,管理者就袖手旁觀嗎?
早在1992年,廣州就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但至今仍在“努力邁進”的路上。廣州城市硬件設施堪稱國際一流,但緣何無法與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相媲美?從露宿者被驅(qū)逐的命運或許可見一斑。在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中,流浪者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一道人文風景,而不是被歧視、驅(qū)逐的二等公民。
“面子”的差距是次要的,“里子”的差距是根本。城市對流浪者的排斥和驅(qū)逐,本質(zhì)上是一種畸形政績觀的寫照,說明城市的發(fā)展沒有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弱勢群體的平等權益被無情地碾在了時代的車輪之下。有人說,城市應有容納露宿者的胸襟,其實這根本不是胸襟的問題,而是對公民權益的侵犯。當然,這并非廣州獨有。
城市管理者可能還有一肚子委屈,比如流浪漢不愿進救助站,寧可挨餓受凍也要睡大街。露宿者拒絕政府提供的救助,相關部門不該反思嗎?如果救助站能解人之困、平等待人,給人以便利和溫暖,恐怕會被擠破門的。不從救助制度本身找原因,而是指責他們不通情理,這是卸責和懶政的表現(xiàn)。
不管城市發(fā)展到多么輝煌絢麗的程度,也不管救助體系多么完善,露宿街頭的流浪漢始終是城市無法割舍也不該割舍的一部分,這是城市文明的應有之義,也是對公民平等權利的捍衛(wèi)。敞開胸懷接納流浪漢,并努力改善他們的處境,這是城市管理者的分內(nèi)之事。接納他們并不是多么高尚的情懷,但要驅(qū)逐他們則是一種冰點以下的冷漠。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真題及答案、最新資訊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