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2017國家公務員《行測》備考指導匯總 | 2017國家公務員《申論》備考指導匯總
背景鏈接
2016年8月,臨沂準大學生徐玉玉用生命的代價,喚起了全社會對電信詐騙問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以往大家不以為然的騷擾電話、詐騙電話背后,存在一條牽涉人數(shù)眾多、涉案金額巨大的黑色利益鏈,并吞噬了很多人的財富甚至生命。
2016年8月,臨沂準大學生徐玉玉用生命的代價,喚起了全社會對電信詐騙問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以往大家不以為然的騷擾電話、詐騙電話背后,存在一條牽涉人數(shù)眾多、涉案金額巨大的黑色利益鏈,并吞噬了很多人的財富甚至生命。
[分析]
當前,電信詐騙日益呈現(xiàn)出精準化、職業(yè)化的特征。從受騙對象看,大多為老年人、學生等防范意識相對較弱的群體;從作案手段來看,各種陷阱設計得越來越隱蔽,詐騙工具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不少人將詐騙當成了一種職業(yè)。
如何讓騙子無計可施?有人建議進一步推進電信實名制,加強對虛擬電信運營商的監(jiān)管;有人建議抽調公安精銳警力,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電信詐騙一律刑事立案;還有人建議民眾提高防騙意識,增強與騙子"斗智斗勇"的能力;也有人建議從銀行端入手,加強向陌生賬號轉款的監(jiān)管,采用技術手段提高止損能力。
其實,電信詐騙的精準度和成功率不斷提高,癥結在于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防線不斷失守。在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時代,面對虎視眈眈的黑客、等待販賣牟利的信息販子,如果缺乏嚴格的保護和追責機制,公民信息就會處于"裸奔"的狀態(tài)。
進入網(wǎng)絡互聯(lián)互通的時代,收集個人信息的機構日漸增多。網(wǎng)絡購物時,只要瀏覽過某一件商品,下次網(wǎng)站就會自動推送相關類別的商品;查閱新聞時,只要點擊過某一起事件,客戶端就會記錄下你的"喜好",自動推薦相關的新聞。大到買房買車、辦理銀行業(yè)務,小到餐廳就餐、醫(yī)院就診、報教育輔導班,都涉及個人信息的記錄與讀取。然而,正因為獲取信息太隨意,保護個人信息的難度非常大。事實表明,很多關鍵的用戶信息,恰恰是通過看上去相對正規(guī)的機構泄露出去的。
[對策措施]
考試吧公務員考試網(wǎng)總結,對于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機構而言,應當建立懲處條款,從立法層面讓其承擔起保護個人信息的義務。無論公民信息泄露程度嚴重與否,都應當追根溯源,找到泄露信息的責任人。
而從掌握公民信息機構的角度來看,應當建立權責對等的機制,確保用戶信息的安全,不去觸碰法律的底線。在收集用戶信息的時候,要建立必要的邊界,不隨意跨界,明確非必要的用戶信息采集,只會加重有關機構在履行責任時的風險。
此外,收集用戶信息的機構,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風險防御機制,如果自身并不具備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的能力,就應當將泄露的風險提前告知用戶。從采集環(huán)節(jié)入手治理,加重信息收集機構身上肩負的保護義務,嚴格落實有關方面的監(jiān)管職責,方能從根本上保衛(wèi)個人信息安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