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兒童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愛的需要、學習的需要、游戲的需要、社會化的需要、被保護的需要。
兒童的問題:
1、嬰兒期(0—1):問題:如何避免疾病困擾及保障生命安全,主要是生理層面的;
資源:家庭及其他撫養(yǎng)主體提供的物質和照顧,相關法律及政策,可獲得的公共服務。
2、幼兒期(1—5):問題:害怕環(huán)境中出現陌生物體或新事物或新面孔,害怕黑暗,害怕睡覺,外界環(huán)境影響的作用顯現,一些個體開始表現出行為及心理偏差,例如:過度依賴、說謊、攻擊性行為等。資源:父母和家庭為重要資源,社會結構資源(醫(yī)療照顧的形態(tài)、安全住處、健全的營養(yǎng)、適當的正式于非正式兒童照顧的安排)。
3、學齡期(6—14):問題:學習性問題(厭學、焦慮),行為問題更為明顯甚至會出現未成年人犯罪。資源:自身生理、心理資源是重要因素;社會結構資源(家庭、社區(qū)環(huán)境、學校系統(tǒng)、同輩群體)。
第二、兒童社會工作的特點:
1、兒童社會工作的開展,立足于社會的經濟、文化、法律等客觀背景。
2、兒童社會工作的開展是建立在特定對象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之上。
3、兒童社會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充分運用社會、理論、方法和技巧。
4、兒童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及自助的服務活動。
第三、兒童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
1、理論基礎:兒童生物學、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兒童社會學、兒童文化學。
2、表現形式:宏觀層面:推動有關兒童的立法、促進對兒童的養(yǎng)育、推動兒童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造兒童快樂成長的環(huán)境、加強兒童衛(wèi)生保健、開展兒童家庭服務、增強兒童權益的保護、提供兒童的信息與資訊;公共關系層面:(支持性的兒童福利服務)宣傳兒童權利、解釋兒童福利與服務的需求。
微觀層面:支持性服務(提高兒童所處環(huán)境的功能,強化照顧者能力)、保護性服務(失學、家暴、處于危險環(huán)境,主要確保兒童權益的基礎上盡量少改變其生存環(huán)境)、補充性服務(留守兒童,結案時考慮會不會二次傷害)、替代性服務(兒童福利院安置、家庭寄養(yǎng)、收養(yǎng)服務,前期評估重要,考慮是否在授權范圍內)。
3、對兒童有重要影響的社會要素: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
4、現階段兒童社會工作的具體機構: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社會福利機構、社區(qū)、專業(yè)性社會工作組織。
第四、兒童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1、兒童社會工作額特殊性區(qū)別:
對“服務對象自決”的差別化理解:自決的主體應是兒童的監(jiān)護人或直接撫養(yǎng)人。做決定時,應多讓兒童參與。
重視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包括家庭所在的城市、社區(qū)、家庭經濟條件、家庭內部結構。
社會工作者的特殊角色:保護者。需特別保護兒童:被拐賣兒童、殘疾兒童、被遺棄兒童和孤兒、流浪兒童、受虐待兒童。
2、兒童社會工作中評估的應用:
目的:收集信息;方法:查閱資料、訪談、問卷測量。
3、兒童社會工作的具體方法:
兒童輔導(個案):游戲治療模式(行為治療法、當事人中心治療法、社會技巧訓練):想象互動游戲治療(隱藏性身體疾病、心情非;靵y、4—10歲的想象游戲、較大的孩子畫圖、捏黏土、講故事)、沙盤游戲治療(心理疏導、心理治療)。
兒童小組工作:課外興趣班、少先隊小隊、課外補習小組、假日服務小隊;親職教育服務—親子溝通平行小組:訓練內容:溝通技巧、環(huán)境設計技巧、孩子行為改變技巧、家長訓練、家庭改變技巧。
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介入:暴力的發(fā)生不是他們的錯、增加自尊、學習新方法來自我保護、認識可以協(xié)助自己的正式于非正式資源、學習以新的非暴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首先考慮兒童的安全、進而協(xié)助兒童溝通及表達他們的感覺、還須與家庭、學校、醫(yī)院、司法部門、公安部門、兒童和青少年保護機構及社區(qū)有關力量或社會資源密切配合。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