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生評價
學生以評價的主體身份參與形成性評價,是評價改革的—個重點課題。學生評價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1.學生自評
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師有必要逐步培育和構建學生的有效評價行為,如及時采集個人表現(xiàn)的信息,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學會進行自我監(jiān)控,學會描述自己的學習行為等。
2.兩人互評
兩人互評是一種常見的自主評價形式。兩人互評可能在所有的兩人一組的活動之中和之后發(fā)生。
3.小組互評
小組內部的合作評價是課堂形成性評價的難點。學生在課堂上是不太善于進行合作評價的,但是,教師應當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評價行為,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在每節(jié)課上引導學生自主管理小組活動,自主實施小組評價任務,自主積累過程評價信息和實證材料,而所有這些“自主”都需要在教師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訓練。
(三)家長評價
在教師與學生分別作為評價主體的基礎之上,要逐漸引入家長評價。在很多地區(qū)的學校已引入了家長評價。如學生在家里做完作業(yè),家長給予必要的評語;學生在校的一些課業(yè)成果拿回家里做展示匯報,家長對此給予評價。此外,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或教師在班上組織各種學習匯報、文藝表演等活動時,也可以邀請家長參加,并讓他們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作出評價。家長參與評價,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及時指導。要不斷地改變家長的評價態(tài)度,改善家長的評價行為,改進家長的評價方法,以更好地發(fā)揮家長參與評價的積極作用。
三、教學評價的方法
評價方法要實現(xiàn)多樣化的改革目標。改進評價方法的指導理念是∶測試性評價和質性評價兼顧。同時大力開展質性評價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六種評價方法∶測試、測量、觀察、調查、檔案袋、軼事記錄。
1.測試
在提供質性評價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測試仍然是日常教學的一種常見的評價方法。
2.測量
雖然教師重視測試的評價作用,但是,他們往往沒有重視測量的特定作用。實際上,即使在語言教學中,態(tài)度測量,情緒測量,一般智商的測量,都對教學改進有明顯的效果。同時,測量方法還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
3.觀察
課堂教學觀察可以采取五種方法∶調查嚴密組織的系統(tǒng)觀察、生態(tài)學觀察方法、人種學觀察方法、同步等級界定觀察方法和非正式觀察法。下面是一課堂觀察考核表,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可以參考使用,如表4-1所示。
4.調查
觀察是在活動過程中同步采集信息,調查則是在活動之后采集信息。行之有效的調查方法有問卷和訪談兩種。問卷和訪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yè)技術,教師實施此類調查應當說是很有必要的。
5.檔案袋
檔案袋也可以稱為成長記錄袋,鮑爾森和麥耶指出,檔案袋的概念是“收集、選擇和反思”。即從收集的所有作業(yè)中,學生自己選擇存人檔案中的材料,可以是他們認為特別有價值的東西。然后學生對自己的成品和相關表現(xiàn)進行反思。
6.軼事記錄
軼事記錄可以用于學生執(zhí)行解決問題的任務或項目時的質性評價。這項評價活動當然可以由教師來做,但是,通常認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來進行軼事記錄,長期做這件事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反思能力。
相關推薦:2010年教師招錄考試面試要點:說課 面談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