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東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心理學考點綜合復習第十章
第十章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含義: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與過程,表現(xiàn)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有效地發(fā)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2.心理健康的標準:對現(xiàn)實的有效知覺;具有良好的自我認識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納;具有良好的自我調控和適應能力;具有與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
3.對心理健康標準的考慮: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應兼顧個體內部協(xié)調與對外良好是由兩個方面;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對性;心理健康既是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過程;心理健康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社會評價問題。
4.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物因素(生物遺傳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腦外傷或化學物質中毒);社會環(huán)境因素(早期教育與家庭環(huán)境;生活事件與環(huán)境變遷);個體心理因素(心理沖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5.中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義:中學生身體、心理發(fā)展的需要;中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的需要;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的需要。
6.中學生易產(chǎn)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性偏差;進食障礙;睡眠障礙。
7.中學生心理輔導途徑: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小組輔導。
8.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xié)助與服務。
9.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模式:指導模式(關心求輔者已經(jīng)形成的穩(wěn)定特征對當前行為的影響;把工作重點放在輔導者指導作用的發(fā)揮上,試圖通過輔導者的豐富經(jīng)驗和專業(yè)知識,幫助學生思考問題,作出抉擇;指導模式重視學生解決問題和采取決定的技能訓練,希望通過指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本領,并將這種技能遷移到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
10. 影響中學生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懲罰法;自我控制法。
11.行為演練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訓練;系統(tǒng)脫敏法;肯定性訓練。
相關推薦:2010年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心理學各章節(jié)考綱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