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三、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A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精神。智力是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系統(tǒng),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智力核心。創(chuàng)造力是指最終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成品的能力。
(3)發(fā)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教學可以傳授體育、衛(wèi)生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養(yǎng)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的體質。同時,使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發(fā)展健康的體魄。
(4)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基礎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通過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政治觀點、道德觀點以及其他思想觀點;通過教學,還可以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2.【答案要點】
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普及性。小學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依照義務教育法的規(guī)定,凡適齡兒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義務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對所有的入學兒童負責,愛護、關心、教育每一個學生,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是不容忽視的。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而非專業(yè)教育,其內容應包括國家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相應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tài)度。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其在完成這一教育任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強制性。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必須依靠國家法律的強制力量,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強制性,義務教育的實施,使小學教育具有了強制性的特征。
3.【答案要點】
教師的任務與職業(yè)角色的多重性,決定教師勞動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復雜性。教師勞動屬專業(yè)性工作,從事精神財富的生產,它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是很復雜的腦力勞動。
第二,創(chuàng)造性。這是由勞動對象的特點決定的。教師勞動既要講科學,又要像藝術家那樣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
第三,示范性。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
第四,長期性。教師勞動的根本意義是實現教育目的9培養(yǎng)學生成才,達到這一目的必然是長期的。
4.【答案要點】
確立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包括以下方面:
(1)教育產生于社會需要,與一定的社會的現實及其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要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必須依據社會現實和發(fā)展需要來選擇和確立教育目的。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首先,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次,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再次,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養(yǎng)的人各具特色。
(2)教育目的含有對人的素質發(fā)展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要依據社會現實及其發(fā)展來確定,也要依據人的身心發(fā)展和需要來確定。從人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來看,它是確定各級各類教育目的不可忽視的重要依據。人在發(fā)展的不同年齡階段,其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水平有所不同。以此為依據確定教育目標,才能使實際教育活動滿足對學生的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水平,具有針對性,而不至于過低或過高、過易或過難。從人的需要來看,人的發(fā)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現實的和未來的、生存的和發(fā)展的需要等。如果不考慮人的發(fā)展需要,就不能喚起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就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造就具有積極主動精神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體。人是社會的主體,正視人的主體性需求,滿足人的主體性需要的教育目的,才更有利于人
的價值的提升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增強,才能對培養(yǎng)人的實際教育賦予根本的活動宗旨或活動追求。
5.【答案要點】
課外活動具有如下特點:
(I)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自愿選擇性。課外活動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選擇、自愿參加的活動。
(2)課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靈活多樣性。從內容和組織形式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
(3)學生在課外活動組織上的自主性。與課堂教學相比,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相關推薦: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