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卷一
一、選擇題:共4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8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是 ( )
A.哲學與世界觀毫無關系 B.哲學是一種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
C.哲學與世界觀沒有區(qū)別 D.任何世界觀都是哲學
2.哲學是 ( )
A.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B.科學之科學
C.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
D.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3.“心想事成”這一觀點是 ( )
A.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B.唯心主義的觀點
C.能動反映論的觀點 D.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
4.在工作中防止“過”或“不及”的關鍵在于 (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認識事物的量
C.確定事物的質 D.把握事物的度
5.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 ( )
A.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B.事物發(fā)展的形式和狀態(tài)
C.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普遍性和復雜性
6.社會形態(tài)是 ( )
A.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統(tǒng)一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
C.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tǒng)一 D.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
7.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 ( )
A.聯系的觀點 B.發(fā)展的觀點 C.辯證的觀點 D.實踐的觀點
8.意識與物質的關系是 ( )
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B.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也具有決定作用
C.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完全受物質制約、影響、作用
D.物質受意識制約,意識影響物質
9.在社會生活中,上層建筑對于社會發(fā)展作用的性質取決于 ( )
A.國家政權的階級屬性 B.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C.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 D.社會生產力的性質
10.經濟基礎是 ( )
A.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B.一切經濟關系的總和
C.所有生產關系的總和
D.一定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
11.社會進步的最終動因在于 ( )
A.某些個人的意志 B.社會大多數人的意志
C.進步階級的意志 D.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12.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于 ( )
A.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 B.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
C.國民革命時期 D.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后期
13.中國共產黨確定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會議是 ( )
A.遵義會議 B.瓦窯堡會議
C.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D.中共七大
14.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yōu)樾旅裰髦髁x革命的標志是 ( )
A.新文化運動 B.五卅運動 C.五四運動 D.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5.毛澤東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的黨的會議是 ( )
A.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D.中共八大
16.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特征是 ( )
A.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 B.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會制
17.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時代條件是 ( )
A.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
B.1840年以后中國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C.1919年以后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D.1927年以后中國共產黨獨立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
18.我國在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采取的方針是 ( )
A.積極領導、穩(wěn)步前進 B.利用、限制
C.鼓勵、支持、扶助 D.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guī)椭?
19.我國剝削制度被消滅的標志是 (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B.全國大陸的解放和統(tǒng)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20.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因為 ( )
A.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部沒有民主制度,外部沒有民族獨立
B.中國的民主革命實質是農民革命和農民戰(zhàn)爭,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
C.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強大的,在城市占優(yōu)勢,而在廣大的農村比較薄弱
D.中國經濟以地方性農業(yè)經濟為主,便于在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
21.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后,將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標志著向農村進軍的新起點是( )/P>
A.南昌起義的余部轉入農村
B.湘贛邊界起義后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C.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D.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22.在中共八大上提出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實行“三個主體,三個補充”設想的領導人是( )
A.陳云 B.李富春 C.薄一波 D.周恩來
23.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 ( )
A.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 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C.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D.“三個有利于”標準
24.實事求是的前提是 ( )
A.實踐 B.解放思想 C.與時俱進 D.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25.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是在 ( )
A.全國九屆人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26.地區(qū)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是指 ( )
A.各地區(qū)齊頭并進發(fā)展 B.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放慢發(fā)展
C.由發(fā)達地區(qū)補貼欠發(fā)達地區(qū)發(fā)展 D.地區(qū)經濟梯次推進
27.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 ( )
A.愛國主義 B.集體主義 C.社會主義 D.為人民服務
28.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 ( )
A.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問題 B.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
C.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問題 D.為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積累實踐經驗問題
29.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 ( )
A.人民當家作主 B.無產階級專政
C.全體人民享有管理政治的權力 D.生產資料公有制
30.第一次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提出的是法制是依法治國的 ( )
A.黨的十四大 B.黨的十五大
C.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 D.黨的十六大
31.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 ( )
A.是完全一致的 B.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
C.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D.形式上是統(tǒng)一的
32.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是在 ( )
A.1982年1月 B.1982年9月 C.1983年6月 D.1984年2月
33.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解決,主要是由于 ( )
A.爭霸與戰(zhàn)爭成為當前時代的主流
B.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引起的戰(zhàn)爭時起時伏
C.人口增長失控,資源破壞,環(huán)境惡化
D.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作祟
34.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 )
A.發(fā)展 B.開放 C.改革 D.穩(wěn)定
35.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于堅持 ( )
A.執(zhí)政為民 B.與時俱進 C.黨的先進性 D.理論聯系實際
36.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公布。文件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wěn)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yè)科技進步,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關于“三農”問題的第( )個“一號文件”。
A.一 B.三 C.五 D.七
37.2004年7月28日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我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是中國北極 ( )
A.長城站 B.中山站 C.長江站 D.黃河站
38.在第二十八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以32枚金牌歷史性地名列金牌榜第二位,躋身“第一集團”。其中,( )獲得奧運會男子110米欄冠軍。這是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男子田徑項目中獲得的第一枚金牌,是中國田徑的歷史性突破。
A.姚明 B.孟關良 C.劉翔 D.胡佳
39.2004年12月26日發(fā)生的印度洋大海嘯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至2005年2月4日,海嘯遇難者總人數已近( )萬人。
A.10 B.20 C.30 D.40
40.2004年7月11日~16日,第15屆世界艾滋病大會在泰國曼谷舉行。本屆大會的主題是( )
A.全面共享 B.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C.互相關愛,共享生命 D.預防艾滋病,你我同參與
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70分)
二、辨析題:共2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41.人的價值就在于自我價值的實現。
42.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及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正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簡答題:共3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43.什么是社會意識?簡述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
44.毛澤東闡明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及其相互關系是什么?
45.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
四、論述題:1個小題,滿分20分。
46.試述辯證否定觀的內容,并用以說明應怎樣正確對待我國的文化遺產和外國文化。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