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畢業(yè)后考研不成,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生張某畢業(yè)3年一直住在南京漢中門橋洞下,靠撿食垃圾為生。大學生風華正茂,又是學有初成,本該滿懷激情創(chuàng)造一番事業(yè),張某卻何以淪落到橋洞棲居、拾荒為生,成了周圍人眼中的“呆子”?他的遭遇發(fā)人深思。
從媒體報道來看,張某的問題出在心態(tài)失衡。他不惜棲身橋洞,是因為太想考研究生或者在南京找一份滿意的工作,雖然屢屢受挫,但癡心不改,甚至“走火入魔”。據張某的老師反映,他的資質一般,雖然很刻苦,但還是經常不及格。他為了考研節(jié)衣縮食,還向同學借了5000多元,但兩次研都沒有成功;張某也曾有機會回老家工作,但又嫌八九百元的月薪比起南京來太低,鐵下心來一定要在南京找份好工作,結果又碰壁,一步步走到了困境。筆者揣測,在張某的心中,考研、找一份好工作已經占據了他全部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的其他意義,用對自已和生活的苛求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
張某的際遇又令人同情。他出生在江西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6個哥哥、姐姐相繼輟學,舉全家之力供他上學,希望他能出人頭地。窘迫的生活環(huán)境、全家人的厚望,造成了他特殊的心理。他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強,但不善和同學溝通;他生活困難,卻又特別好面子,穿西裝、買手機不甘人后。這就不能不令人懷疑,他如此執(zhí)著地要考研、要找一份風光、體面的工作,究竟是他自己的本意,還是想借此給家人一個回報,抑或是為了向同學、師友證明什么。就是在這種敏感、自尊、自卑夾雜的矛盾心態(tài)中,他迷失了自己。
從張某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許多大學生的影子。現在大學生求職難是一個現實問題,在許多城市都出現了畢業(yè)生“漂”一族:因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鐵下心來非考研究生不可,有的甚至寧可讓父母養(yǎng)著,也不愿委屈自己低就。出現這種情況當然不能完全責怪大學生,但每個人的家庭狀況、學習情況不同,一味地求取高學歷并非是適合每個人走的人生道路。更何況,現在是一個競爭和機會共存的社會,有了高學歷,天上不會掉下好工作;同樣,在實踐中一步一個腳印,起點低一點,也未嘗就沒有了發(fā)展的機會。在學習、事業(yè)上“越挫越勇”是一種可貴的精神,但在挫折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不斷調整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也是一種人生必需的智慧和理性。人生能有多大成就,既要自我努力,也不能苛求,關鍵還是要正確看待自己,事在人為。
。玻岸嗵烨,張某突然離開了棲居3年的橋洞,去向不明。心急如焚的張某哥哥從老家趕來,在南京滿大街張貼“尋人啟事”。張某年邁的父母現在終日以淚洗面,他哥哥說:全家人最大的愿望是早日找到弟弟,不管發(fā)生什么事,家人始終會支持他。愿這種“支持”成為張某人生前行的動力,而不要成為包袱。愿年輕的張某早日找回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