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①首先是媒介自身的審美作用;②表現(xiàn)的是一個動態(tài)的事件,其結構自然也就具有相應的特點,要求完整與統(tǒng)一。
62、論述藝術接受的主體性。
答:①藝術意象的再創(chuàng)造是審美對象在被接受過程中的現(xiàn)實生成,是接受者調動主體性因素進行的意象創(chuàng)造;②藝術接受的主體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視界”,即與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有關;③藝術品形式的結構,是一個特殊的結構,其中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點,給接受主體的參與以自由;④不但文學作品,一切藝術品都只提供較模糊、概括的總體框架,需要接受者主體性的參與。
63、論述藝術品鑒賞過程的三個階段及特征。
答:①觀——是接受者透過藝術的形式符號在直觀層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是不完整和粗淺的鑒賞;②品——是接受者根據(jù)各自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和經驗,凝神觀照,發(fā)揮想象力,細致地體味作品,充實、豐富、發(fā)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個性。可以說“品”就是意象的重建過程。接受主體進一步把握了形式符號的深層意義,在把握過程中把意象建立起來,更豐富、更完美;③悟——是主體對藝術品的意象品鑒漸入佳境后,終于升華為對意境的感悟。接受主體完全進入意象世界,主體不再執(zhí)著于符號的形式,而直接與藝術意象合而為一,進而直接領悟其意味。所謂“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意”,這就是悟,也就是藝術接受的最高階段和理想境界。
64、簡述中國美育思想的基本線索。
答:中國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時期的美育思想是以樂感化?鬃影褬芬暈榘舶钪螄闹匾胧烙哪康氖峭ㄟ^樂化達到天人和諧;②朱熹認為美育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是“消融渣滓”的過程,以此實現(xiàn)天人和人際間的和諧,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漁指出戲曲的情節(jié)、文詞都應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國現(xiàn)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學”一詞,他強調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養(yǎng)感情,倡導“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驅者,他認為美育是一種“趣味教育”,有著獨立存在的價值;③王國維則把西方的美育理論較為全面地介紹到中國來,將美育與德、智、體三育并稱“四育”。
65、簡述西方主要美學家的美育觀。
答:①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重視美育問題,真正明確談到審美教育的是柏拉圖,他認識藝術特別是音樂對人的教育作用;②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有一種凈化或陶冶作用,這就是審美教育作用;③羅馬的賀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樂”的原則,強調美育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④席勒發(fā)表《美育書簡》,第一次明確提出“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是第一部系統(tǒng)的美育著作;⑤馬克思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終極目的確立美育的基本任務,認為“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
66、簡述審美教育與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的主要區(qū)別。
答: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內涵的三種主要觀點,即認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藝術教育。而實際上美育與其有明顯的區(qū)別:①首先,人格教育主要還是一種道德教育,它與美育相關,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間接效應和終極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獨有的價值內涵;②其次,把美育界定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應,卻未能揭示出美育獨有的價值目標;③再次,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雖然都離不開藝術,但它們的目的和方法卻不同。美育是藝術教育的規(guī)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藝術外,還有很多自然審美現(xiàn)象和社會審美現(xiàn)象可以充當審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藝術教育要培養(yǎng)藝術人才,而美感教育則是要達到全面培養(yǎng)人的目的。
67、簡析歷史上對美育的內涵的幾種主要看法。
答:對于美育的內涵,歷史上無數(shù)美學家和教育家都試圖從各自的角度做出界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藝術教育。①認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實上是把美和善混為一談;②認為美育是情感教育,體現(xiàn)了近代二元分立的思維特點,美學的獨立情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③把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也是對美育內涵的一種誤解。④而現(xiàn)在,人們認為美育是以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tài)作為具體的媒介手段,通過審美活動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價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優(yōu)化人的心理結構、鑄造完美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68、美育與德育的區(qū)別是什么?
答:①德育是以錘煉人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人的求善意志為指歸;而美育通過對人內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調動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諧運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對人的塑造,以不斷提升人的境界;②美育是建立在自覺自愿、潛移默化的基礎上的,而德育帶有強制性;③美育是由內而外,從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動人;而德育是從外在形態(tài),對人們進行道德規(guī)范,通過理智的約束,是一種制止的方法。
69、怎樣理解審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審美的人?
答:①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較高層次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②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具體說來,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夠獲得解放與自由,把人從自然物質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
因此,審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造就審美的人。所謂審美的人,就是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完善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
70、簡述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之間的關系。
答:①聯(lián)系:審美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同屬于教育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它們既各自獨立,又相互滲透,是一種相互推動的辨證關系;②區(qū)別:智育是以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yǎng)人的求真能力為目的;德育是以錘煉人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人的求善意志為指歸;體育是以強化人的體能,培養(yǎng)人的健壯體魄為宗旨;而美育是通過對人內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調動起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諧運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對人的塑造,以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71、簡述審美與人生境界的關系(審美教育對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答:①境界是心靈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人們在心靈上有不同樣式的生存狀態(tài),在社會實踐中生成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②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較高層次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過審美,使主體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他將以新的姿態(tài)重新返回現(xiàn)實并改造現(xiàn)實。
因此,審美根本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審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美正是這種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顯現(xiàn)。
72、為什么說美育是一種化育?
答:中國古人認為,美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化育”,是通過怡情養(yǎng)性的途徑,使主體在感化中,經過審美,深入“人心”,從而陶冶主體的精神世界,完善自我的人格。雖有儒、道、禪之別,但其美育思想在這一點卻是一致的。①孔子以“六藝”教學生,其中“樂”就是專門的美育課程。樂的美育方式是感化,即在個體的感性欲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符合于社會文化心理。樂化的目的是和諧,以此進入一種順應自然、與天地同體的和諧境界;②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達到更高層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至和”,靜心虛靜,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藝術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過程就是主體滌蕩心靈,完善自我,合天地之道,達人際之和的過程。由技入道的庖丁解牛,本身就是一種審美觀照和享受;③禪宗更注重于自身的修養(yǎng),注重個體的自我領悟,從美育的角度說便是“自己感化自己”,從而使自己躍身大化,與宇宙融為一體,顯示出一種異常恬淡、寧靜的心境,在不動聲色中陶冶了人生,在審美中成就了人生。在具體方式上,禪宗注重漸修頓悟,就是始終不脫離感性,而又從具體感性中獲得人格的飛躍。這種飛躍,這種個性解放,是浸泡在感性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結果。
中國的儒、道、禪在美育思想上都采用了“化育”的方式。可見,美育對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凈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通過不斷地熏陶和浸染,shenmzhut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發(fā)生著微小的變化,漸漸形成一種心理結構,持久地影響著精神生活。美育正是以這種感性的方式,來陶冶人的精神,轉移人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