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網校 - 萬題庫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導航
您現在的位置: 考試吧 > 自學考試 > 復習指導 > 農學類 > 正文

2011自考農學類串講:新中國農村改革的歷程及經驗

2011自考農學類串講:新中國農村改革的歷程及經驗。

  改革歷程;改革經驗中國的改革開放最早從農村開始,但農村改革的歷程卻并不是一帆風順,從土地改革、農業(yè)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經營一直到目前的稅費改革。不管是哪次改革,既有其成功的經驗,也有其不足的教訓,對這些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和歸納,對于促進我們以后的整個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fā)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我國改革開放是從農村始發(fā)的,總結農村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從中獲得的啟示,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推進改革開放、促進整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1新中國農村改革的歷程中國的改革最早發(fā)端于農村,但是,在農村改革和發(fā)展中,我們走過的道路并不順利;仡櫄v程,總結經驗教訓,必將對今后中國農村的改革和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各行各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寶貴的歷史經驗。

  1.1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的改革

  建國后,我國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進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改革,其中,農村的改革尤其令人矚目。而農村改革中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又以土地改革、農業(yè)合作化、人民公社最為典型。這三項改革決定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方向和基調。

  首先是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使農民“耕者有其田”。土地生產關系的變革,極大地釋放出了制度潛能,充分調動了幾億中國農民的政治覺悟和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空前發(fā)展。

  為了實現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之路,1955年10月召開的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關于農業(yè)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要求加快農村合作化的速度。1956年11月,全國加入高級社的農戶比重已達到96%。這時,我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由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向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的轉變。

  人民公社化是合作化的進一步升級和飛騰,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討論了在全國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問題,通過了《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由此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浪潮。人民公社在“一大二公”的同時對農業(yè)的大破壞,并直接導致了國民經濟進入極其嚴重的困境。也正因為如此,當國民經濟已走向崩潰的邊緣時,長期受壓抑的農民在農村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改革。

  1.2十一屆三種全會召開后的改革

  家庭承包經營。

  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全國改革的序幕。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打開突破口的。農村改革的核心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是迄今為止中國農村一項最成功的制度變遷。

  1978年12月16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的“生死契約”為標志,拉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經營體制改革序幕。此后,包產到戶在全國迅速蔓延。但是,包產到戶一開始就受到了懷疑、指責和批判,原因在于對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性質到底是姓“社”姓“資”的問題還有爭議。1982年1月1日,中央下發(fā)了關于農村改革的第一個一號文件。文件不但肯定了聯產承包制,而且從理論上說明它是社會主義農業(yè)經濟的組成部分。1993年,家庭承包責任制被正式列入憲法,成為一項國家經濟制度上的根本大法。同年,國務院決定農村耕地的承包期在原有15年不變的基礎上再延長30年不變。1998年10月,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歸納了指導我國農業(yè)和農村跨世紀發(fā)展必須堅持的十條方針,概括了三條基本制度,其中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基本經濟制度被定位為基本制度之一。實踐證明,家庭承包責任制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農村經濟運行的組織化程度、有序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農業(yè)因此也獲得了新的發(fā)展。

  農村稅費改革。

  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農業(yè)的大豐收,隨之出現了“賣糧難”。農民收入增長乏力,負擔卻逐漸增加,干群關系日趨緊張。2000年3月3日,****中央、國務院正式下發(fā)了《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并決定率先在安徽全省進行稅費改革試點。2002年3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又發(fā)出了《關于做好2002年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2002年進一步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范圍。2003年3月27日國務院又發(fā)布了《關于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2003年在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政策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這樣,歷經曲折的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又在摸索中走向全國。2006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取消農業(yè)稅,這意味著,中國農民負擔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正式成為歷史。這不僅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性舉措,而且使中國9億農民徹底告別了延續(xù)數千年的“皇糧國稅”,是中國農業(yè)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工業(yè)反哺農業(yè)。

  2007年以后,中央對農村政策的實施日益和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的低保、醫(yī)療等結合起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術界就早以開始討論工業(yè)反哺農業(yè)的問題。但真正將這一理論付諸實施是在2007年以后。從社會保障制度上看,200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部署2007年新農村建設工作時,明確提出“要積極探索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全國范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勵已建立制度的地區(qū)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區(qū)建立制度!痹卺t(yī)療改革上,財政部負責人表示,2007年我國將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改革試點,試點范圍將擴大到全國80%的縣。地方財政補助標準要全部提高到每人20元,并不斷完善辦法,規(guī)范管理,確保參合農民真正受益。此外,農業(yè)部有關負責人最近表示,2007年國家將加大農機購機補貼資金投入,資金規(guī)模將有較大幅度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將實現五個擴大。2007年購機補貼將在全國2/3以上的農業(yè)縣實施,并向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聯系村傾斜,并將國務院確定的血吸蟲疫區(qū)縣全部納入補貼范圍。這些措施表明了國家真正實施工業(yè)反哺農業(yè)的信心和決心。2農村改革的經驗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fā)展的源泉,也是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試金石。

  中國******歷來十分重視理論指導,善于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建國前,中國******人創(chuàng)造性的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國。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時期,中國******人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薄斑@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生產關系的變革以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為客觀依據,從我國生產力多層次性與不平衡性出發(fā),循序漸進是改革必須堅持的原則。

  土地改革和農業(yè)合作化是以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為客觀依據的生產關系的變革,而“人民公社化”運動則是脫離生產力性質及水平要求的變革。因為發(fā)生在合作化完成后不到一年的所謂“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質上是以高級社為基礎的經營單位大合并。這樣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組織,無論在當時,甚至農村生產力狀況都是不適合的,它超越了農業(yè)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生產力在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同時還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時機、方向、速度。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極大的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種生產關系既適應了我國農村生產力比較落后的一面,又有利于發(fā)揮已經形成的社會化生產手段的應用,既滿足了農業(yè)生產作為自然再生產需要隨機應變、獨立決策的要求,又不違背社會主義農業(yè)應該有計劃發(fā)展的特點。

  立足國情,突出中國特色,保證改革的正確方向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在改革的過程中,中央始終堅持了:第一,承認并充分保障農民的自主權,把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出發(fā)點;第二,發(fā)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探索和完善農村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第三,堅持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依靠群眾推進改革的偉大事業(y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村民自治都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結果。

  能否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的辯證關系是改革成功的保證。

  我國農村在長達30年的大變革過程中,整個社會不但沒有發(fā)生大的動蕩,而且保持了社會政治的穩(wěn)定,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發(fā)展,這與我們正確處理好了改革、開放、穩(wěn)定三者的辯證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認真總結了國內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關系的基本要求。他認為,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的關系上,穩(wěn)定是前提。沒有政治穩(wěn)定,社會動蕩不安,什么改革開放,什么經濟建設,統統搞不成。因此,無論出現什么情況,這個前提不能缺少,不可動搖。發(fā)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矛盾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走向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我國農村改革發(fā)展的實踐充分表明:保持穩(wěn)定、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預期成功的法寶。

  是否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我國農村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城鄉(xiāng)總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2000年以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一直在1000元以上,遠遠高于農村居民。中央政府為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縮小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方面的差距,在農村實行了稅費改革。據統計,2002年20個全面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省份農民負擔平均為73.7元,比改革前減少47元。稅費改革的免除,得到了農民的極大擁護,改革的實行,不僅使農民的負擔得到了減輕,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中央政府切實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為進一步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從城鄉(xiāng)分割走向城鄉(xiāng)融合邁出了關鍵一步。城鄉(xiāng)融合不僅僅是為推進社會進步準備條件,更是為促進工農業(yè)生產及實現城鄉(xiāng)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奠定基礎。

  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fā)展的源泉,也是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試金石。我們只有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立足中國國情,立足中國改革實踐的發(fā)展,就能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

  編輯推薦:

  各地2011年10月自考報名時間及報名方式匯總

  2011自學考試《質量管理學》考點筆記匯總最新文章

  2011《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考模擬題及答案匯總

文章搜索
萬題庫小程序
萬題庫小程序
·章節(jié)視頻 ·章節(jié)練習
·免費真題 ·模考試題
微信掃碼,立即獲!
掃碼免費使用
大學語文
共計461課時
講義已上傳
18020人在學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共計21課時
講義已上傳
7218人在學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共計738課時
講義已上傳
87485人在學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共計21課時
講義已上傳
989人在學
毛概
共計269課時
講義已上傳
16493人在學
推薦使用萬題庫APP學習
掃一掃,下載萬題庫
手機學習,復習效率提升50%!
版權聲明:如果自學考試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800@exam8.com,我們將會及時處理。如轉載本自學考試網內容,請注明出處。
官方
微信
掃描關注自考微信
領《大數據寶典》
報名
查分
掃描二維碼
關注自考報名查分
看直播 下載
APP
下載萬題庫
領精選6套卷
萬題庫
微信小程序
幫助
中心
文章責編:fengjun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