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斯密的價值學說
(一)財富觀
他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從勞動一般的抽象意義上說,這是很大的進步,為他關于生產勞動部門與非生產勞動部門的劃分,勞動價值論的創(chuàng)立,都提供了條件。
但他在考察物質財富的源泉時,卻忽視了自然因素的作用。
(二)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劃分斯密在政治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區(qū)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提出了二者的不一致性。
1.使用價值是指特定物品的效用,而交換價值是指由于占有某物而具有的對其他物品的購買力。
2.交換價值的大小與使用價值的大小無關。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較小的交換價值,或者沒有交換價值;而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至沒有使用價值。
例如:鉆石和水。
(三)交換價值斯密給自己的價值學說提出了三個任務:一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是什么?二是構成真實價格的各部分是什么?三是在什么情況下,市場價格會高于、低于或等于自然價格?
1.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
(1)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是勞動。是該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或所能支配的活勞動量。
(2)商品的真實價格:是指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必要勞動量決定的。
(3)這兩種尺度的關系:斯密分析了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實際是在“原始未開化狀態(tài)下”交換價值的決定因素,他認為“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尚未發(fā)生以前的初期野蠻社會,獲取各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量之間的比例,似乎是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唯一標準”。這是斯密的第一種價值論,即勞動價值論。
關于商品的真實價格即不同條件下的價值決定,斯密說:“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這就是所謂三種收入價值論。它認為,一旦有了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勞動生產物就不能完全歸勞動者所有,而必須從中分出一部分給資本作為利潤,還要分出一部分給土地作為地租,于是商品價格就有了工資、利潤和地租三個部分,這三者也就成為新條件下商品價值的三個源泉。斯密價值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如下:
經濟類型 斯密的價值論原始未開化社會 耗費必要勞動或支配的勞動 兩者決定的相對價格是相同的現(xiàn)代社會 工資+利潤+地租 耗費勞動大于支配勞動2.斯密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敏感性及對價值論的影響:
斯密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敏感性,使他感到了價值表現(xiàn)在形式上,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和資本主義時期的不同。他的三種收入決定論雖然是錯誤的,但為“生產費用論”開辟了道路。斯密稱,一切收入包括資本的利潤在內都是生產費用,和生產費用相應的價格,斯密稱之為自然價格,高于自然價格的價格,他稱之為市場價格或實際價格。
3.造成斯密二重價值觀點的原因:主要混淆了價值和交換價值。具體見P125.
4.市場價格和自然價格的關系:
斯密對商品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關系的分析,實際上是對市場機制的分析。他認為,商品的自然價格是依照自然報酬率所出賣的價格,也就是恰好可以依照自然報酬率支付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價格,這個價格即價值;所謂市場價格就是商品通常出賣的實際價格,市場價格會偏離自然價格,偏離的原因在于供給和需求的對比關系。
(四)斯密價值論的優(yōu)點和缺點1.優(yōu)點:斯密是經濟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勞動價值論,并以之為基礎展開其經濟理論的古典經濟學家。他首次宣稱任何生產部門的生產勞動都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因此他克服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偏見,真正從生產關系上來認識和研究價值理論,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缺點: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永久化和絕對化了,忽略了研究商品和價值的社會實質,沒有真正抽象出價值概念,由此造成了價值論中的兩重性和矛盾以及錯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