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邊際效用學派的先驅者
邊際效用學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jīng)濟學的主體,是當時經(jīng)濟學中影響最大的流派。
一、邊際效用學派的產生及發(fā)展
邊際效用學派是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創(chuàng)建、發(fā)展的。此學派以欲望為出發(fā)點、以效用為中心,以邊際分析為方法,主觀評價價值與其他經(jīng)濟現(xiàn)象。主要包括以門格爾、龐巴維克和維色等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以杰文斯、瓦爾拉斯為代表的數(shù)理學派和以克拉克為代表的美國學派。
(一)邊際效用學派的理論淵源
效用價值的思想,在近代大致與勞動價值思想同時出現(xiàn)。代表人物:17世紀英國的巴爾本、18世紀中葉瑞士伯努里、意大利的加利安尼。19世紀30年代以后,英國的勞埃德被認為是明確以邊際效用來說明價值決定的第一人。愛爾蘭的朗菲爾德、法國古爾諾較多使用邊際分析方法,是數(shù)理經(jīng)濟學的鼻祖。德國的屠能也使用了邊際分析方法,戈森被視為邊際效用學派的直接奠基人。
效用價值論在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古羅馬的卡圖(Cato)和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
17世紀下半葉,英的尼古拉·巴爾本(Nicholas Barbon)明確提出來“一切商品的價值來自商品的用途;沒有用的東西是沒有價值的,正如一句英文成語所說,它們一文不值!
18世紀意大利的費爾南陀·加利阿尼提出了效率和稀缺性價值原理。用效用和稀缺共同說明商品的價值。
重農學派的杜爾閣;法國的孔狄亞克。
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經(jīng)濟學家威謙·福斯特·勞埃德;愛爾蘭經(jīng)濟學家芒梯福特·朗菲爾德,對效用價值思想做出了明確的表述。
法國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安東尼·奧古斯丁·古爾諾是數(shù)理經(jīng)濟學的鼻祖。
法國工程師朱爾·杜普伊
19世紀50年代德國經(jīng)濟學家戈森
上述提到的人都可稱為邊際效用學派的先驅和奠基者。
(二)產生及發(fā)展
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杰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和法國的瓦爾拉斯同時但又彼此獨立系統(tǒng)闡述了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思想,為邊際效用學派奠定了基礎。
80年代以后,邊際效用學派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
(三)方法論
邊際效用學派主張采用抽象演繹法,其特征是(1)注重心理分析;(2)強調個人主義;(3)強調邊際和數(shù)學分析。
二、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含義
邊際,就是考察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一個變量增加或者減少一個單位所引起的其它變量增加或者減少的單位,表現(xiàn)的是一種極限的趨勢。
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u/△x△x→0
效用,就是指物品的用處或者一件物品的用途。比如,面包,以效用價值論觀點看,就是看面包的用處,有用處,就證明這個面包有價值。
商品有用就有價值,沒有用就沒有價值。效用是一種主觀的評價。
邊際效用價值論整體的概念是,用邊際效用價值的大小來衡量商品價值的大小。所謂的邊際效用指的是增加消費一單位商品所帶來的效用增加量是多少。
邊際的概念就是增量的比。
效用價值論是一種把價值的起源歸結為商品的效用或者它滿足人們欲望的能力的理論。
邊際效用學派的理論的主要基礎,是以個人主觀欲望及其滿足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以效用為中心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及孤立抽象分析方法構成的經(jīng)濟理論。這個理論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反對古典經(jīng)濟學中比較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當然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勞動價值論,以及當時的其它價值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