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荊公體:
王安石曾封荊國公,故世稱王荊公。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寧之半山,寫詩主要用七絕體。這一時期的詩歌被編定為《半山集》,詩風由早年的奇險勁峭而變?yōu)殚e淡沉郁,人稱“半山詩”或“半山絕句”。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在宋代詩體中列有“王荊公體”,實則指王安石晚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亦即“半山詩”或“半山絕句”。
晚明小品:
“小品”一詞原為佛教用語,明代后期開始用來指一般文章,以區(qū)別于以往那些關于國家政典、理學精義的“高文大冊”,而提倡一種靈活便利、抒發(fā)真情的新體散文。它不專指某種文體,尺牘、游記、雜記、隨筆、書信、日記、傳記、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內(nèi)。晚明時期,這種文章風格正好適應了當時人們抒張個性、追求自由的社會心理和公安派“獨抒性靈”的文學主張,于是便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公安三袁、陳繼儒、王思任、祁彪佳、張岱等均為著名的小品文作家,其中以袁宏道和張岱成就最高。
吳江派:
是以沈為代表的注重戲曲格律的傳奇派別。他的曲論核心是強調(diào)“場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語言“本色”,從劇本有利于舞臺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辭服從格律,服從觀眾,強調(diào)劇本的舞臺性。沈是吳江人,贊同并依其曲論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家,多為其子侄、門生及追隨者等。故這個明末著名的傳奇派別稱為吳江派。
性靈說:
清代中葉,真正與宗唐、宗宋的道統(tǒng)文學觀相對、繼承晚明以來的主情傳統(tǒng)的,是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詩派。袁枚接過公案派“獨抒性靈”的口號,認為寫詩要抒發(fā)人的真性情。從強調(diào)個人性情出發(fā),在文學史觀上他主張文學進化論,認為每個時代都應當有自已的文學;诖,他對清代以來的神韻派、格調(diào)派、肌理派等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現(xiàn)了反傳統(tǒng)、破偶像、反摹擬、求創(chuàng)新的特點。性靈派的主要成就在詩歌,與袁枚主張和詩相似的詩人還有鄭燮、趙翼和黃景仁等。
湘鄉(xiāng)派:
曾國藩是咸同時期桐城文派的中興締造者,他對桐城文派的承續(xù)和改造,可謂適逢其時、因勢利導、深中肯綮。桐城派的中興既表現(xiàn)于曾國藩本人的創(chuàng)作中,也體現(xiàn)于曾門弟子對其古文理論的實踐。曾文大體以學識宏能、持論堅勁、入情切理、駢散雜廁、聲采炳煥、雄奇瑰偉為特色,在當時騰播人口,為其門弟子所膺服,其古文理論也成為衡文標準,造就一時風氣。桐城派衰而復振,又因曾氏文自成一家而列籍湘鄉(xiāng),故有“湘鄉(xiāng)派”之稱。張裕釗、黎庶昌、薛福成和吳汝綸為主力。
相關鏈接:
2017自考報名方法 ※ 2017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