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皮炎皮損癥狀多樣,分布廣泛,瘙癢劇烈,若治療失當,護理不周,易引起繼發(fā)感染,致病情加重,甚或危及生命。1995~1997年,我們運用辨證施護方法配合治療觀察本病60例,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 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以下簡稱《標準》)選擇病例,并按其證候分類。①濕熱蘊膚:皮損處呈紅斑、水皰,甚則糜爛滲液,表皮脫落,伴劇癢,煩躁,口干,大便燥結,小便黃赤,或有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shù)。②熱毒入營:皮疹鮮紅或呈紫斑、血皰。高熱,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飲,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質(zhì)絳,苔少或鏡面舌,脈洪數(shù)。③氣陰兩虛:皮疹消退,伴低熱,口渴,乏力,氣短,大便干,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1.2 一般資料 我們按就診順序?qū)⒁陨匣颊唠S機分為兩組。辨證施護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10~63歲,平均37.6歲。病程最短10 min,最長18 d,平均7.3 d。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12~58歲,平均34歲。病程最短1 d,最長14 d,平均6.6 d。中醫(yī)證候分類:辨證施護組和對照組濕熱蘊膚證分別為36、19例;熱毒入營證分別為6、2例;氣陰兩虛證分別為18、9例。
2 方法
2.1 辨證施護組
2.1.1 一般護理 居室安靜,床鋪整潔,被褥常洗曬,勤換衣服,保持全身皮膚清潔。限制患部運動,避免碰觸皮損而引起繼發(fā)感染。瘙癢時涂藥止癢,勿用熱水燙洗或搔抓,以免加重病情。
2.1.2 飲食護理 宋*陳自明《外科精要》云:“畜、禽、菜糧等,宜者制造如法,勿令太飽;忌者慎勿嘗啖”。指出于疾病有益者如法食之;對疾病有礙者應忌食。①濕熱蘊膚證:食物宜清淡,易于消化。進食苦瓜、馬齒莧、絲瓜、芹菜、冬瓜等,以清熱祛濕;常食解毒、健脾、利濕、清火的綠豆粥、薏苡仁粥、赤小豆湯及西瓜等。因證屬濕熱為患,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防其助濕生熱。②熱毒入營證:多飲開水,用鮮茅根、鮮生地煎水代茶;食用橄欖、蓮藕、荸薺、鮮梨、西瓜等清涼多汁果品以解熱除煩止渴;忌食酒類及辛辣魚腥發(fā)物或油膩之品,防其助熱生火。③氣陰兩虛證:食大棗、核桃、蜂蜜、肉皮凍及冰糖、梨汁等益氣養(yǎng)陰食物及果品;常食百合粥、銀耳羹等富有營養(yǎng)且又養(yǎng)陰潤燥食品以調(diào)養(yǎng)之。
2.1.3 證候觀察護理 本病病情較重,變化迅速,尤其是熱毒入營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重點護理。絕對臥床休息,住單人病房,謝絕探視,防止交叉感染。定時測量T、P、R、BP,如高熱神昏時要降溫輸液,使用醒腦開竅藥物。保持皮膚清潔,五官、外陰、肛門等部位及皮損處用黃連液輕擦,以預防感染。長期臥床者,2 h翻身1次,防止褥瘡。
2.1.4 局部換藥護理、贊駸崽N膚證:紅斑、水皰者用黃連粉、麻油調(diào)涂,1/d;糜爛滲液者用鮮公英或鮮地丁或鮮野菊花煎水濕敷,3~5/d,每次30 min,敷后用黃連粉干撲。②熱毒入營證:用生地膏或黃連膏等涼血清熱解毒藥膏貼敷。有大皰者,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皰液,保留皰壁,以免繼發(fā)感染。③氣陰兩虛證:用消毒麻油或黃連膏少許潤澤皮膚。對尚未脫落的皮屑涂少許麻油后待其自落,勿用手剝脫,以防損傷新生上皮或繼發(fā)感染。皮損處勿搔抓,勿水洗。
2.2 對照組
一般常規(guī)護理,不要求飲食宜忌。皮損呈紅斑、水皰者用爐甘石洗劑涂擦,2~3 /d。糜爛滲液者用1∶5 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3~5/d,每次30 min。有大皰者抽取皰液后涂以龍膽紫藥水。皮損干燥者涂以尿素軟膏。
3 結果
3.1 護理觀察標準 依據(jù)《標準》評定療效。治愈:皮疹消退,臨床癥狀消失。好轉(zhuǎn):皮疹和臨床體征消退30%以上。未愈:皮疹及體征未緩解,甚至加重。
3.2 結果 辨證施護組治愈49例,占81.68%;好轉(zhuǎn)7例,占11.66%;未愈4例,占6.66%;總有效率93.34%。療程3~23 d,平均7.6 d。對照組治愈14例,占46.67%;好轉(zhuǎn)10例,占33.33%;未愈6例,占20.00%?傆行80.00%。療程4~29 d,平均11 d。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且辨證施護組比對照組平均療程縮短3.4 d。
4 討論
《醫(yī)學源流》云:“外科之法,最重外治”,故這里只討論辨證施護組中的局部換藥護理。
4.1 辨證敷藥,因證組方 內(nèi)服藥講究辨證論治,據(jù)證配伍組方;外用藥也應辨證敷藥,因證組方,根據(jù)藥物性皮炎的不同證型和階段而靈活運用。如濕熱蘊膚證初起紅斑、水皰為血熱毒盛,用黃連粉清熱燥濕解毒,敷后紅斑消退,水皰干枯;若病情繼續(xù)發(fā)展,患處糜爛、滲液較多則為濕毒重,則重用清熱解毒的鮮品濕敷,能迅速控制病情。
4.2 證異藥換,藥隨證變 藥疹皮損變化迅速,要緊緊圍繞證候的特點而更換藥物。如熱毒入營證以血分熱毒為重,故重用涼血解毒的鮮生地搗爛貼敷,則紅腫消退、血皰干枯而漸愈;若大皰破后為熱清而濕存,用藥液濕敷以收干,滲液減少或無滲液時用麻油調(diào)散藥外涂,干燥結痂者,則選用麻油或無刺激的軟膏薄涂,以清熱潤膚,使干痂脫落而皮膚潔凈。這種因證組方,藥隨證變的敷藥方法乃祖國醫(yī)學辨證施護的精華。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