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兒童雙下肢燒傷面積占體表百分比%的計算是9×5+1-(12-年齡)。
542.淺Ⅱ。燒傷傷及表皮的生發(fā)層、真皮乳頭層。
543.淺Ⅱ°臨床表現(xiàn)為局部紅腫明顯,形成大小不一的水皰,內含淡黃色澄清液體,水皰皮如剝脫,創(chuàng)面紅潤、潮濕、疼痛明顯。
544.深Ⅱ。燒傷傷及皮膚的真皮層。
545.深Ⅱ°燒傷臨床表現(xiàn)是有水皰,水皰壁較厚。去皰皮后,創(chuàng)面微濕,紅白相間,痛覺較遲鈍。
546.Ⅲ°燒傷是全皮層燒傷甚至達到皮下、肌肉或骨骼。
547.Ⅲ°燒傷創(chuàng)面無水皰,呈蠟白或焦黃色甚至碳化,痛覺消失。
548.吸入性損傷往稱“呼吸道燒傷”,多發(fā)生于在相對封閉的火災現(xiàn)場。面、頸、口鼻周常有深度燒傷,鼻毛燒傷,聲音嘶啞。
549.燒傷現(xiàn)場救護原則是迅速使病人脫離致熱源,保持呼吸道通暢(清理口鼻和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必要時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保護創(chuàng)面,用干凈的布單或無菌敷料包扎,手足燒傷可用冷水浸泡或者冷水沖洗(不能水洗的有生石灰),預防休克,可口服淡鹽水,不能飲用白開水。在控制休克、呼吸道通暢的情況下迅速轉送病人到有條件的醫(yī)院。
550.燒傷后第一個24小時補液量包括:燒傷失衡量:成人每1%燒傷面積(Ⅱ°+Ⅲ°)補1.5ml/kg(兒童1.8ml/kg,嬰兒2.Oml/kg);生理需要量:成人每日補2000~2500ml。
551.燒傷后第二個24小時補液量是第一個24小時補液量的一半加生理需要量。
552.燒傷患者液體一般補晶體液(首選平衡鹽液)膠體液(首選血漿),其比例中、重度燒傷為2:1,特重度燒傷為1:1,生理需要量:用5%或l0%葡萄糖溶液。
553.燒傷患者創(chuàng)面護理原則為Ⅰ°燒傷無需特殊處理能自行消退,主要保護創(chuàng)面,避免再損傷;小面積淺Ⅱ°燒傷清創(chuàng)、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小水泡可保留,大水泡用無菌注射器抽搐內液,一般選擇包扎療法,多能自行愈合。
554.深度燒傷早期切痂或削痂,并立即皮膚移植。
555.包扎療法適用于軀干和四肢的Ⅱ°燒傷,在手部和足部,指與趾應分開包扎。
556.暴露療法護理適用于頭頸部、臀、會陰部等不易包扎部位及Ⅲ°創(chuàng)面,污染重、綠膿假單胞菌或感染創(chuàng)面。
557.蛇毒可分為三類:神經(jīng)毒、血液毒及混合毒素。神經(jīng)毒素對中樞神經(jīng)和神經(jīng)肌肉節(jié)點有選擇性毒性作用;血液毒素對血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及組織有破壞作用,可引起出血、溶血,休克或心力衰竭等。
558.毒蛇咬傷后可出現(xiàn)疼痛、煩躁小安、頭暈目眩、呼吸困難、語言不清、視物模糊、惡心嘔吐、吞咽困難或全身虛弱、口周感覺異常、肢體軟癱或麻木、腱反射消失。
559.毒蛇咬傷后局部處理包括:(1)傷口排毒:就地先用大量清水沖洗傷口,擠出毒液;傷口較深者可用尖刀在傷口周圍多處切開、深達皮下,再用拔火罐或吸乳器抽吸,促使部分毒液排出。若傷口流血不止,則忌切開。(2)局部降溫:將傷肢浸于冷水中(4~7℃)3~4小時,然后改用冰袋,一般維持24~36小時。
560.毒蛇咬傷后為促進蛇毒排泄應:告知病人多飲水;快速輸液或應用利尿藥物;若發(fā)現(xiàn)病人出現(xiàn)血紅蛋白尿,應根據(jù)醫(yī)囑靜脈點滴5%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防止發(fā)生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