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真武湯《傷寒論》
主治:Ⅰ、脾腎陽虛,水飲內停證(偏腎陽不足) Ⅱ、太陽病發(fā)汗太過,陽虛水泛
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腰下為甚),苔白不渴,脈沉
病機:脾腎陽虛,氣化失司,水飲內停
治法:溫陽利水
方解:附子 — 溫補脾腎(腎為主),散寒止痛
白術 — 燥濕益氣健脾
茯苓 — 利水滲濕 健脾
生姜 — (走表)發(fā)散水氣
白芍 — 養(yǎng)陰(→以陰中求陽)舒筋,利水
96雞鳴散
雞鳴散是覺奇方
蘇葉吳萸桔梗姜
瓜菊檳榔煎冷服
浮腫腳氣效彰彰
主治:寒濕腳氣
足脛腫痛,麻木冷痛,惡寒發(fā)熱,或痙攣上沖,甚至胸悶泛惡。風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
病機:下焦寒濕阻塞經絡,氣血不暢,濁氣上逆。
治法:寒化寒濕,行氣降濁
方解:君:擯榔:辛苦性溫,質量沉降,行氣逐濕,有治腳氣之專長,用量獨重。
臣藥:吳茱萸,(大辛大熱)幸熱散寒,開降濁氣,溫中止嘔。木瓜:舒筋活絡,和胃化濕。
佐:蘇葉芳香化濕,疏散風寒。桔梗宣開肺氣。陳皮理氣醒脾。三藥舒張氣機。
使;生姜溫胃散寒,降逆,姜皮散濕消腫
制方特點:1開上,疏中。導下,下病上治2幸開苦降,寓降于升。開結其而降濕濁
3 五更時服藥 ,空腹而藥理易行,并借陽氣萌動之時有助藥力。
4冷服一是從治,二是減輕方中吳茱萸熱服易頭昏之弊
97萆薢分清飲
主治:下焦虛寒之白濁
小便頻數(shù),混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病機】下焦虛寒,濕濁下注。
【治法】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君:川萆薢 — 利濕,分清化濁。
臣:益智仁 — 溫腎暖脾以散寒濕,縮小便止遺濁尿頻。
烏藥 — 溫腎祛寒,暖膀胱以助化氣。
石菖蒲 — 芳化濕濁,溫膀胱,暖小腸以分清別濁。
* 萆薢與石菖蒲相伍,增強分清別濁之力。
* 益智仁與烏藥相伍,溫腎祛寒而縮小便。
配伍要點:
· 本方溫腎行氣藥與祛濕藥相配伍,其中以溫化為主,祛濕為輔。因為本方主治證是下焦虛寒,濕濁不化所致,如此配方,可使腎氣得溫,而濕濁亦化。
98獨活寄生湯
【主治】風寒濕痹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
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心悸氣短,舌淡苔白, 脈細弱。
風寒濕邪內阻:——腰膝疼痛,肢節(jié)屈伸不利, 肌膚麻木不仁,畏寒喜溫。
【病機】風寒濕日久不愈,肝腎損傷,氣血不足。
【治法】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君:獨活 — 善祛下肢筋骨間的風寒濕邪而通痹止痛。
桑寄生 — 補肝腎,壯筋骨,祛風濕,止腰腿疼痛。
臣:細辛、肉桂心 — 辛散寒濕,溫通經脈而止痛;
防風 — 祛風勝濕而止痛,透邪外出。
* 辛、防助獨活祛風散寒去濕,止痹痛。
秦艽 — 搜筋肉之風濕,通經止痛;
杜仲、牛膝 — 益肝腎、強筋壯骨,止痹痛。
* 杜仲、牛膝助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
佐:當歸
芍藥 養(yǎng)血活血以治風、體現(xiàn)“治風先治血,
干地黃 血行風自滅”。
川芎
人參、茯苓 — 益氣健脾。
* 杜仲、牛膝與佐藥相配,益肝腎,補氣血,扶正祛邪。
使:甘草 — 調和諸藥。
配伍要點:
本方是以祛風寒濕藥為主,輔以補肝腎,養(yǎng)氣血之品,邪正兼顧,有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之義。
執(zhí)業(yè)醫(yī)師萬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考試吧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