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南方日報10月7日報道,廣東省近期將就完全學分制收費管理出臺實施意見,以促進教師授課與學生選課的雙向選擇。其中特別提到對于不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將被淘汰,以便形成教師競爭與淘汰機制。
值得肯定的是,教育部門考慮到了引進時興的競爭與淘汰機制,某種程度上的確有益于師資隊伍的建設和課程的去劣存優(yōu)。同時,也更加考慮到學生在教育體制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全局。
然而,一門高校課程的命運僅僅由學生歡迎與不歡迎來決定,未免有失偏薄。最簡單的道理,不受歡迎的課程就不是好課程嗎?不受歡迎的課程就沒有存在的理由與必要嗎?答案是很明顯的,同樣的道理,一部不賣座的電影也可以是影史經(jīng)典,一本非暢銷書作家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更直接的例子就是,今年很火的“一個人的畢業(yè)照”,這位學生就讀的北大古生物專業(yè)各個年級不是個位數(shù)的學生,就是沒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受歡迎到了極點的專業(yè)仍有它開設的意義。像這樣的只有少數(shù)人上課的專業(yè),也是不勝枚舉的。
此外,一門高校課程的設置是要經(jīng)過評議專家審議、對外公示、主管部門審核等復雜程序才能正式開課的。由著學生的性子說不喜歡就淘汰,不但是對教師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教育專業(yè)性的不尊重。一門課程的設置是要經(jīng)過多個部門組織的審核,那么它的淘汰也同樣應當受到重視,由主管部門、行業(yè)專家、學生、家長、同行來決定才是科學合理的。
再者,這也并不意味著學生在課程面前是被動的,學生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課程,但不是決定課程的去留,把自己不選的課程就淘汰出去是簡單粗暴的邏輯與思維。我國的高校課程設置本身就弊病百出,人文與自科的矛盾、必修與選修的失衡、理論與實踐的斷裂,要是再由著胡亂進入與淘汰將更加飽受詬病。
可以借鑒美國大學課程設置的四大模式,自由選修、通識必修、名著課程、核心課程,做到課程靈活、多樣化,使得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做到社會利益最大化,盡量照顧到每一個人的興趣,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淘汰。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