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的背景】
(1)目前,對全國31個省(區(qū)、市)104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其中“80后”占56.7%,“70后”占28.6%),78.5%的人感覺周圍存在幼兒園入園難的情況,其中33.8%的人說這個情況“很普遍”。 89.6%的人贊成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其中59.1%的人表示非常贊成。
(2)有關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在我國,幼教占公共教育經(jīng)費的比重僅為1.3%,這一數(shù)字遠遠低于東南亞的泰國16.4%,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公共投入不足,幼兒園的運營開支就不得不轉嫁到社會,由家長埋單。
(3)在北京,全市1266所幼兒園中,公辦園只有331所,在園幼兒占北京市收托總量的35.2%,F(xiàn)有幼兒園的接受能力約22.7萬人,只能容納一半的適齡幼兒。在南京,目前全市有440多所幼兒園,其中教育系統(tǒng)辦園只占10%左右。
【“入園難”的根源所在】
(1)各級政府部門對學前教育定性不清晰,造成政府職能弱化趨勢。學前教育在學校教育之前、基礎教育之外,忽視了學前教育的基礎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過于強調它的非義務性質。
(2)政府的辦學體制總體思路設計出現(xiàn)偏差,造成辦學結構不均衡。學前教育越來越分化為:體制內為特定群體服務,體制外優(yōu)質高價和一般水平的學前教育,從而導致了學前教育資源的總體規(guī)模不足與結構不均衡。
(3)對學前教育的保障機制不健全,造成了投入嚴重不足。由于學前教育的責任不明確,使得學前教育的財政經(jīng)費保障非常薄弱。長期以來,學前教育事業(yè)經(jīng)費沒有單項列支,一直包含在中小學教育預算之中,總體水平很低。
(4)目前政府、社會和家庭對幼兒園的成本分擔機制極不合理。不同類型幼兒園中,個人和政府成本分擔的模式和比例也完全不同。公辦園主要是政府負擔,家庭承擔很少一部分費用;而大量的民辦園和集體辦園,基本上由家庭承擔成本費用。這種由于幼兒園因性質不同,造成個人分擔成本即收費差異,引起社會很大非議。
【核心觀點】
(1)幼兒教育事業(yè)具有教育性和社會公益性,政府對幼兒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公眾期盼政府擔當起幼兒教育責任。而就戴斌老師所知,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學前教育都是普遍受到重視,甚至很多發(fā)達國家,實行的是免費學前教育。因此,幼兒園應當體現(xiàn)社會福利功能,是當下社會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而不是讓家長們望天價幼兒園而興嘆。
(2)從某種意義上看,目前的幼兒園已演繹成幼兒階層分化的分水嶺,由于金錢和權勢的作祟下,幼兒教育的日益昂貴和貴族化,使得從幼兒階段孩子就開始“階層分化”,而其更嚴重的后果是,給懵懂的孩子純潔的心靈投下了可能一輩子都難以消除的陰影。戴老師認為,家長之所以對幼兒園入園難產生詬病,可以說是被階層分化變相綁架的結果。
(3)教育是決定社會分層結構或促成社會流動的一個重要因素。不論是對于社會上層成員要防止向下流動而言,還是對于社會下層成員要實現(xiàn)向上流動而言,都必須在教育上取得優(yōu)勢。教育直接影響受教育者的社會流動方向和社會地位高低。誰愿意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也正因為如此,不少父母才為幼兒園高學費所“綁架”。 因此,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師認為,應當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明確經(jīng)費標準,建立成本分擔機制。因為這樣才是當下契合民意的理性路徑選擇。換言之,幼兒園應盡快回歸公益,體現(xiàn)社會福利功能,才不至于讓家長們陷入社會分化的憂慮之中。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