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空難的后果往往都是機毀人亡,其原因卻未必相同,很難把近期多起事故合并起來,從中尋出什么規(guī)律。
災(zāi)難總是突如其來,令人猝不及防。
當人們對烏克蘭空難事件仍驚魂未定,臺灣復(fù)興航空23日晚從高雄飛往澎湖的GE222次航班緊急迫降時失事,造成47人罹難。人們還沒有從這起事故中回過神來,24日阿爾及利亞航空一架客機在起飛后失聯(lián),飛機上110名乘客和6名機組人員下落不明,有媒體援引該國民航官員說法稱飛機已墜毀。這可能是今年以來發(fā)生的第16起飛機安全事故。
面對接連不斷的空難事故,國內(nèi)社交網(wǎng)絡(luò)上愁云一片。許多人對死難者表示哀慟,有些人感慨生命無常,也有不少人急切想知道造成空難事故的原因。此外,還有人驚問:眼下是不是進入了“墜機模式”?各種心痛,各種反思,都是人之常情,讓人感同身受。
不過,盡管空難的后果往往都是機毀人亡,其原因卻未必相同,很難把近期多起事故合并起來,從中尋出什么規(guī)律。譬如,烏克蘭空難航班很可能是被武器擊落,復(fù)興航空航班事故不排除與臺風天氣原因相關(guān),而阿爾及利亞航空的客機事故,目前仍未公布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僅是基于時間密集性的角度進行分析,恐怕沒有多大意義。
這樣做,反倒可能會讓人陷入過度恐懼之中。如復(fù)興航空事故發(fā)生后,有媒體報道,澎湖47年來發(fā)生過13起空難事故,造成350人罹難,并把澎湖比作臺灣的“百慕大”。實際上,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言論。這13起事故中,包括多起空軍軍機失事,而其所列舉空難事故包括了撞機、駕駛不慎、高空解體等多方面原因,可見這種歸納方法存在嚴重漏洞。
空難以其高傷亡率令人膽戰(zhàn)心驚,但從發(fā)生概率來講,空中運輸仍是較為安全可靠的交通方式。據(jù)《中國民航報》報道,2012年,全球航空運輸致命事故率為每250萬架次1起。
當然,我們應(yīng)當從“盡人事”的角度,全方位提高應(yīng)對飛行安全事故的能力。對空難的反思,應(yīng)體現(xiàn)在追問是否存在人為原因,又是否存在機制漏洞上,這樣才能提高航空運輸水平,保障乘客生命安全。至于那些突發(fā)不可抗因素,則屬于“聽天命”范疇,多想無益,更不必庸人自擾。
恐懼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人們對未知的、不可控的事物的自然反應(yīng)。從積極角度看,這或可促進人類的探索精神,但是,過度恐懼卻也可能阻礙人們面對挑戰(zhàn),讓人變得保守、不理性?针y的發(fā)生,總是讓人感傷,但無論如何,人總要從悲傷中走出來,迎接明天的來臨。
公務(wù)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wù)員"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