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
一、陜西申論的材料主題
2008年陜西省申論考試考查的是行業(yè)不正之風方面的問題,2009年考查的是網(wǎng)絡媒體的相關問題。
從這兩年的試題選材,可以大致的分析出陜西省申論考試選材的特點:
一是與政府工作的關聯(lián)性。只有與政府職能、政府工作和政府自身建設有密切關聯(lián)的時事,才具有成為申論命題題材的可能,而與政府工作完全無關的社會問題不管多么火爆,都不可能成為申論命題的題材。因為申論的本質要求之一就是從政府角度認識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提出分析的觀點和解決的思路,檢驗社會現(xiàn)象或問題是否能夠成為申論選題,必須首先從“與政府工作的關聯(lián)性”這一標準出發(fā)。
二是問題性。能夠成為申論命題題材的時事,必然是近期發(fā)生的、或長期累積的有待解決或改善的問題,僅僅是成就展示、經(jīng)驗介紹等純屬積極、正面的,值得肯定、推廣和弘揚的事物不會成為申論命題的題材。這就是說,申論考查的時事都帶有問題性,是需要改善和解決的對象。
三是非敏感性。公務員考試萬眾矚目,申論題材又是考活的、動態(tài)性時事話題,題材的方方面面、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被全社會評頭論足。過于敏感的話題,與考試的政策性、嚴肅性不符的話題,一定不會入選申論考試題材。
二、陜西申論的作答要求
2006年陜西省題目數(shù)量為三道,2009年陜西省題目數(shù)量為四道,需要注意的是陜西省2009年的考試是與其他省共同命題的。2010年的考試,陜西省依舊是與其他省采取“聯(lián)考”的方式考試,因此考生應該以四道試題做為備考的指南。
從2009年的試題來看,陜西省的試題涉及歸納概括類試題、綜合分析類試題、提出對策類試題、文章論述類試題和應用文類試題。其中,最后一題實際上是文章論述類試題和應用文類試題的集合體。
因此考生在備考中,一方面要提高基礎類試題的作答技巧,一方面要注意把握復合型試題的作答方略。
備考指南
考生要想在申論考試中一舉成名天下知,必須努力提高四個方面的能力:
(一)材料處理能力
材料處理是政府工作人員的基本工作之一,因此也是考生復習申論應當重點準備的項目。材料處理主要是指考生要迅速閱讀給定資料,準確理解材料內(nèi)容,把握材料主旨,明確材料所談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從整體上對材料有一個很好的把握。同時,考生要概括給定資料各部分的內(nèi)容,提煉要點,整合要點,對材料有具體、深入的了解。
材料處理是考生作答申論的基礎。為提高材料處理能力,考生應制定一個這方面的訓練計劃,重點訓練快速閱讀能力和提煉要點能力,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大量有用信息。
(二)思想表達能力
思想表達能力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考生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思考,二是考生要把自己的思考恰當?shù)乇磉_出來。考生的思想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判斷能力。許多申論材料都是辯證性的,包含不同的觀點。這要求考生具備較強的判斷能力,考生要在各種觀點中迅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例如2009年國考申論中對提高糧價的爭議,就需要考生作出自己的判斷。觀點正確與否,取決于它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是否真正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具備較強的判斷能力的考生,才能在申論作答中展現(xiàn)出獨立的思想性,形成自己的見解。是否有個人的合理的見解,是申論考官最重視的,也是獲取高分的關鍵。
同時,考生也要鍛煉表達技巧,把自己的思考用最恰當?shù)姆绞奖憩F(xiàn)出來。表述要連貫,思路要清晰,結構要合理,語言要規(guī)范,才能獲得考官的肯定。
(三)社會問題儲備
申論考查的都是當前存在的社會問題,因此考生要主動去了解我國當前有哪些社會問題,分析其形成原因,了解解決辦法。社會知識儲備流程為:一是廣泛搜集重要社會問題或社會現(xiàn)象;二是明確社會現(xiàn)象反映了什么問題,準確概括問題的本質;三是圍繞問題進行深入地分析,了解原因和對策;四是形成規(guī)范的備考材料體系,應包括問題本質、深入分析、有關政策、相關的名言警句、評論范文五大部分,建構一個完整、嚴密的知識體系?忌詈媒⒁粋近年主要的社會問題儲備庫。
(四)理論政策儲備
理論政策水平體現(xiàn)了公務員的政治素養(yǎng),因此考生要加強理論政策的儲備。在申論的作答中,理論政策儲備影響到考生準確理解材料主旨、判斷正確觀點以及文章的深度,是考生必須要引起重視的項目。當前中國最重大的理論就是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考生不僅要對這兩大理論本身有深刻的理解,還要全面把握這兩大理論與社會問題的結合。
相關推薦:2010地方公務員考試"聯(lián)考"趨向分析與備考策略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