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青海省原副省長尕布龍去世已有近四年,如今老百姓說起他,依舊贊不絕口,甚至眼含熱淚。
是什么,讓老百姓一直懷念尕布龍,一直懷念這位“省城里的好鄉(xiāng)親”?
尕布龍生前常說:“我曾是個放羊娃,在黨的培養(yǎng)下,當上了副省級領導干部。我牢記黨的宗旨,一生從沒忘記黨的培養(yǎng)和人民的養(yǎng)育之恩,心里裝滿了老百姓的疾苦。”
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自家住宅當“牧民店”幾十年,只為給在省城西寧看病、辦事的牧民提供便捷;調(diào)研過程中多次落淚,只為農(nóng)民生活依舊困苦;下鄉(xiāng)輕車簡從粗茶淡飯,只為減輕基層百姓負擔;足跡遍布西寧南北兩山,只為老百姓的深情囑托。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尕布龍之所以數(shù)十年如一日心系百姓,是因為在他眼中,手中的權力是百姓給的,必須用于百姓;領導干部的職責是為人民服務,絕不能貪圖自我享受。雖然尕布龍是“平凡的”,他經(jīng)常穿著一身洗得發(fā)白的中山裝,然而他卻用數(shù)十年的默默付出,詮釋了黨員一心為民的博大情懷,詮釋了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
作為“關鍵少數(shù)”,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其一言一行,關乎黨員干部整體形象,甚至關乎黨和國家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近年來,在個別黨員領導干部身上,出現(xiàn)了信念動搖、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調(diào)研“走過場”,決策“拍腦袋”,甚至唯GDP至上,唯“領導滿意”至上。尕布龍的先進事跡,應當作為一面鏡子,透視出黨員干部自身在思想、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鞭策黨員干部勿忘人民囑托,牢記宗旨責任。
如今,在全面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過程中,學習尕布龍先進事跡,首先應當學習他一心為民的樸素情懷,只有永葆人民公仆本色,才能真正俯下身子傾聽人民疾苦,全心全意解決百姓困難,才能“把黨和政府的好形象、好作風,樹在群眾‘家門口’、立在百姓‘心坎上’”。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